编者按 一位普通的乡镇中学校长的辞世,让上万人像对待亲人一样挥泪送行。逝者的生命短暂,生者的怀念悠长。他兼有多种优秀品质:插队时,与乡亲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知恩图报,扶危济困,怀着真挚感情为农民子弟铺就锦绣前程;作为教育管理
者,他大力推行先进的教育理念;他披肝沥胆,把一所极为普通的乡镇中学锻造成省四星级高中,写就教育界的“?中神话”;他清正廉洁,率先垂范,以人格魅力感召全校教职员工跟他一起创造辉煌。他的一生,与亲人聚少离多,但万水千山隔不断浓浓亲情。本报今天刊发这篇饱蘸亲情的文章――
他,一位普通的乡镇中学校长的辞世,让上万人像对待亲人一样挥泪送行。
2007年10月23日清晨7时20分,我的小弟姚止平在从江苏?茶赴南京开会途中,因车祸不幸去世。止平去世已三个多月,我心情仍难平复,含泪写下这篇怀念止平的文章,权作坟前祭文烧化,词人纳兰“清泪尽,纸灰起”,即是我此时心境。
萧瑟秋风中,上万人含泪送别一位乡镇中学校长
2007年10月27日上午9点30分,姚止平追悼会在如东掘港(如东县政府所在地)殡仪馆举行。
止平静静地躺在灵柩中,仿佛在沉睡,灵堂内外,花圈如雪。上千人来为他送行,有架着拐杖的老人,有携着孩子的妇女,也有从千里外赶来的年轻学子。如东县委书记周铁根亲自致悼词,其间几度哽咽失声。灵堂里一片压抑不住的哭声,灵堂外数百群众齐刷刷地倒地跪拜叩首,这是对亲人中的长辈才会行的大礼呀!
追悼会召开的前一天晚上,人们川流不息,前来吊唁。追悼会后,载着止平遗体的灵车,开回百里外他长期生活工作的江苏如东?茶高级中学。萧瑟秋风中,上万人默默站在通往学校道路的两侧,打出悼念止平的挽幛,许多人泣不成声。有的老乡按传统习俗,在路旁摆放小桌,放上水果、茶点,为逝者焚香祈福。灵车在校内绕场一周,开往附近袁庄殡仪馆火化,人们拼命拥在灵车周围,希望它走的慢一些,再多停留一会。
一位乡镇中学校长的去世,为什么能激起这么多人感情的波澜,为他一鞠热泪,像对待亲人一样来为他送别。止平只是乡镇中学校长,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来为他送行?当地人对我说:“我们非常敬重他,他是我们如东的一块宝!在如东开追悼会,这么多的人来送行,历史上从未有过。”一位农民用朴实的语言说出了当地农村许多普通家长的心里话:“没有姚校长,我的伢儿就不能上大学,我们一家就没有任何希望。他是我们的恩人啊!”
“止平,你醒醒,你怎么不答应我啊!”
止平1955年1月25日出生在北京,除了大姐,上面还有三个哥哥。虽然那是在谁多生孩子谁光荣的年代,父母却因工作太忙,不堪重负,于是给他起名“止平”,取“停止”之意。止平出生不久,偏赶上母亲要上党校学习,两难之下,父亲想到远在?茶老家的大姐,我的大姑姑姚文辉。经双方磋商,刚刚8个月的止平被大姑姑从北京抱回?茶老家,从此天各一方。1968年5月,止平在13岁时第一次回北京,这也是我们四兄弟之间在止平离开后的第一次相聚。我们一起到照相馆拍了一张兄弟合影,照片上的止平面容清秀,透出一股稚气。止平去世后,我重看这张照片,不禁泪眼模糊。我们兄弟第二次相聚,是在2003年4月初父亲去世。在母亲家,我们拍下第二张合影。让人万万想不到是,这第三次相聚,竟是在悼念止平的灵堂里!
1987年,我回?茶老家,那时?茶中学还是一片平房,十分简陋。止平对我说,你别看这里房子不行,这里的孩子学习都很刻苦,晚上到了休息时间,他们还要悄悄从窗户爬进教室去学习。在止平家,我见到了止平的爱人缪显和女儿姚佳琳。缪显与止平同在学校当语文老师,佳琳活泼可爱,被评为全县“健康儿童”。想不到20年后,我竟跟随载着止平遗体的灵车重回?茶中学。校内楼房林立,教学楼、体育馆、运动场规划有致,与北京一些中学相比,毫不逊色。然而,止平却永远离开了他熟悉、热爱的校园。
止平去世后,就像我们瞒着88岁的老母亲一样,?茶老家的亲戚开始也想瞒着92岁的大姑姑,但?茶镇地方小,几乎谁都认识她,加上当地报纸、电视连续报道止平事迹,大姑姑很快就知道了真相。她不顾劝阻,在召开追悼会的前一天晚上,执意要到百里外的掘港殡仪馆,去看止平最后一眼。在殡仪馆,大姑姑扑倒在止平灵前,一声声嘶哑地哭喊:“止平,你醒醒,你怎么不答应我啊!”直到晕厥过去。大姑姑费尽心血养育了止平,对他比对自己的孩子还要亲。止平对大姑姑也十分孝顺,经常嘘寒问暖。大姑姑甚至把自己的百年后事,都嘱托由止平来主持办理。如今变成白发人送黑发人,怎能不叫人心痛!
“他对我们农民很有感情”
止平去世前后,许多报刊在宣传止平事迹时,称他为“平民校长”,这是很贴切的。我理解,有三层意思:一是他的平民生活经历,二是他所在学校是平民学校;三是他作为校长,坚持平民教育。
说到止平的平民生活,不能不提到我的大姑姑。大姑姑今年93岁,她一生坎坷。1928年,我的爷爷在南京染病去世,尚在童年的大姑姑和我奶奶一起挑起家庭重担,为4个幼小的弟妹遮风挡雨。1950年,大姑姑人到中年,他的丈夫却因病辞世。步入老年,她最小的儿子又不幸病亡。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大姑姑和我的继姑父结婚,两人共同辛勤抚育了来自三个家庭的10个儿女。她的人生经历和善良、坚忍、乐于助人的品格,无形中影响着止平。大姑姑1960年才找到一份薪水很低的工作,继姑父也工资微薄。虽然父亲每月给止平寄30元生活费,但仍不解决问题,止平和大姑姑家其他孩子一样,过着“瓜菜代”的艰苦生活。最困难的时候,大姑姑早上常饿着肚子去上班,出门会客甚至要向隔壁邻居借外衣。尽管如此,具有高小文化的大姑姑却家教甚严,屋里挂着《朱子家训》,随时温习对照。她常拿奶奶爱说的“穷不失志,富不癫狂”来教育孩子,让他们从小就懂得“知耻”――耻愚、耻弱、耻顽、耻伪、耻无公德……做对社会有益的人。“文革”前,大姑姑家培养出两个大学生、一个中专生。这在当时?茶镇是很少有的。
1973年6月,止平到如东洋口公社三大队四小队插队劳动,与当地农民建立起深厚感情。为了解止平事迹,我于去年11月18日专程来到洋口乡闸西村,与当年跟止平在一起的农民见面、交谈。虽然时光已过去三十多年,但说起止平,他们仍充满感情。66岁的王克美老人当年是四小队信贷员,止平的入党介绍人。他回忆说,“止平不大开口,很能吃苦。队里掰老玉米,他在太阳底下,身上都晒红了。我看他年轻,叫他记账,他坚持要到前面一块儿干活去。他对我们农民很有感情,老实、肯干。在讨论他的入党申请时,连许多不认识他的人都投了他的票,最后一致通过。”1975年,止平去如皋师范上学(中专),王克美亲自把他送到学校。王永发当年是农技员,止平刚来时胆子小,夜里不敢一人住,就住在他家。两人相处得像兄弟。王永发说“止平干活总是抢在前面,他不但白天干,晚上也坚持跟我们一起夜战打麦子。几年前我去?茶经过?中,顺便去找他。他先认出我来了,热情邀我去他的办公室喝水。”说到这里,王永发有些哽咽。
艰苦的插队生活,使止平对农民怀有一份特殊感情,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在?中,我听到、读到许多止平关爱穷苦农民子弟的事迹,他使许多本已陷入绝境的农民家庭重新看到希望。
7年前,家境贫寒的孪生兄弟吴双茂、吴双盛兄弟,中考时一个离?中的录取分数线差10分,一个刚刚达到录取分数线,按规定只能录取其中一人。吴父带着双胞胎儿子来找止平求助,为了能让家庭摆脱贫困,恳求他把两个孩子都收下来。止平看着父子三人都穿着相同的鸡饲料广告衫,看到他们充满期盼的目光和手中捏着的零钱角票,心里一阵心酸,双眼湿润了。他不但破例收下吴氏兄弟,还特地吩咐学校减免他们的学习费用,给一定的生活补贴。一次他看到兄弟俩打两份饭,合一份菜,就丢下饭碗,找他们谈心:“营养跟不上,身体垮了,什么都没有了!”随即吩咐身边工作人员给兄弟俩就餐卡上每月打入200元。后来,兄弟俩分别以610分和629分的高分被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录取,止平又冒着酷暑把两份录取通知书送到吴家,并由学校赞助钱款,资助他们上大学。止平去世后,在南京大学读研究生的吴双茂赶到掘港殡仪馆,在止平灵柩前长跪不起,嚎啕痛哭。
为了帮助更多的贫困生,止平还推动学校制订了一系列补助贫困生的措施,真正做到不让一名贫困生辍学。
父亲在世时,常告诫我们:做人不要攀附权贵“捧臭脚”,而要同情弱者“烧冷灶”。止平做到了。止平早期的平民生活,对他平民意识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他眼里,人无论贵贱贫富,都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越是穷人,越是弱者,越需要关怀。
止平去世后,有位叫佘俊荣的残疾人眼含热泪对人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佘俊荣几年前在供电局做临时工。由于出事故腿瘸了。后来他参与组织了一个残疾人歌舞团,在近处几个乡县搞巡回演出。有一次他去找止平谈演出的事情,止平不但一口答应,安排的井井有条,还主动打电话联系其他学校,为他推荐。下楼时他看到老佘步履艰难的样子,说:“来,老佘,我背你下楼!”说着止平便弯下腰,让老佘趴在他背上,然后一步一步把他从三楼背了下来。一家媒体这样评价:“他弯下了身躯,却在一个普通人心里托起了一座永远的丰碑。”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
?茶在江苏南通地区如东县一隅,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茶中学位于?茶镇北,90%以上学生是农家子弟,生源二流,师资水平一般。但从2000年到2007年,?中每年高考平均成绩都在江苏列前10名,2004年高考平均成绩居全省第一。从2003年开始,高考本科升学率始终在92%以上,在科技、体育、艺术等方面,?中也有突出表现。一所原来极为普通的乡镇中学不但被打造成省四星级高中,还被授予“江苏省人民最满意的品牌学校”,教育界同仁称此为“?中神话”。
止平1994年担任?中校长,?中历来提倡的“守规矩、肯吃苦”的校风,为他带领师生继续进取打下了坚实基础。他最欣赏并全力推行的一句话是:“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他号召师生,要继承发扬?中“哪怕是扫地,也要扫个全国第一”的优良传统。
以?中的条件,很难吸引到优秀教师,但止平说:“即使没有一流的球星,也要建成一流的球队。”他在多方奔走,真心实意广招贤才的同时,把?中的师资力量定位在“团队”上,着眼于形成团体合力,知识共享。他紧紧抓住教学不放,把“精致管理”确立为立校之本。要求全校同仁“追求教育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过程和每一个环节的整体精细、精致与完美。”
止平常说,“农民供孩子上学不容易,学校必须保证他们投入的高效益。实现了教学效益的最优化,就实现了学生利益的最大化,也就实现了群众利益的最大化。”每个进?中的新教师,都要和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结成“对子”,通过传、帮、带,使他们迅速成长,这就是学校推行的“青蓝工程”。同时还要上“五课”:第一周上“亮相课”,一个月后上“过关课”,一年内要上“比武课”、展示课,即使成为学校的骨干,还要持续不断地上“观摩课”。通过“过五关”、“斩六将”,一批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止平作为一把手,尽管工作繁忙,但每年听课都在200多节,近年到校试教的100多名教师的课他都仔细听过,每次听课,他都与执教者交流,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每周一,他还要亲自点评上一周学校行政听课的情况。止平去世后,我在他的办公室里,看到桌子上整齐摆放着几十本备会记录和听课笔记,里面凝聚着他多少心血啊!
止平倡导的“精致管理”,立足于“以人为本”、“平等教育”的理念。地理教师于萍回忆:2001年她刚调到?中时,是姚校长亲自联系,帮她女儿找到?茶最好的小学和班级;丈夫患戊型肝炎,是姚校长主动批了她的假,让她安心照顾丈夫……如今她已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南通市地理学科基地负责人,今年还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在?中,没有“差生”,只有“学习暂时困难生”。止平生前曾对央视《新闻调查》记者说:“看一个班级的整体发展水平,我首先不是看你的尖子学生,而是看你的后10名。高考录取率的高位,其实就是由每班后10名决定的。这些学生都考好了,那些优秀生还用愁吗?”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在?中老师眼里都成了“宝贝”。老师们针对他们的弱项,联合攻坚,使各科成绩均衡提高。最终让全校每一个学生做到“低进中出,中进高出,高进优出”。
止平来自教育一线,曾任高三毕业班的语文兼英语教师。走上学校领导岗位后,他既是教育管理者,也是教育研究者,生前曾发表过数十篇有关教育的研究文章。止平的爱人缪显对我说:“止平作为全国知名教育专家,很多地方邀请他去讲学,就是让他放下手中的工作专门去讲学,他都忙不过来。所以,止平讲学的时候基本不用讲稿。”
为做到“精致管理”,止平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心血。止平的女儿佳琳在追悼会上哀泣着说:“爸爸,您太忙,太累,太辛苦了!现在,您该好好休息了。”止平确实太累了,他每天的工作量是超负荷的!他带领全校师生,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创造出了“?中神话”。
“我们姚家几代清白,经济方面你可要注意”
止平当上校长后,学校进行大规模校园改造,大姑姑担心止平在经济上犯错误。有一天,她把止平叫回家来,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做了三十年财务工作,清清白白。我们家虽然穷,但我没动过公家一分钱。我们姚家几代清白,经济方面你可要注意。”止平听了连忙说:“我知道,我知道,您放心。”
止平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在我们之间仅有的几次见面中,他从不说自己在学校作出的成绩。我在?中了解到许多止平廉洁奉公的事迹:每逢出差,只要不是会议统一安排,止平总是挑便宜的旅馆入住;?中最后装空调的房间,就是止平的办公室;?中许多教师已住进100多平方米的新房,止平却仍住在面积仅60多平方米,而且是四楼顶层把角的一套冬冷夏热的旧房里。王继兵校长对我说,正是因为他的这种表率作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全校教职员工才心甘情愿地跟他一起渡过难关,一起创造辉煌。很多人不会想到,止平作为一个拥有上亿资产的学校校长,长期以来没有一辆专车,而是在校外租车。2003年止平被任命为如东县教育局副局长后,为工作方便,南通市教育局特拨专款20万元,用于止平购买校长专车。但止平算了一笔账:养一辆轿车一年得花二三万元,不如租车划算,如果把这笔钱用来资助贫困学生,作用将更大。2007年10月23日清晨,止平就是坐着一辆出租车从?中出发,风驰电掣地赶往南京开会的。途中,由于司机疏忽,意外瞬间发生……止平火化的前一天晚上,南通市教育局局长王炎斌亲自到如东殡仪馆为止平守灵。他非常后悔没有“责令”止平买一辆公车。
13年来,?中相继建起了87000多平方米的新房,招收了几千名转学生。在某些人看来,止平作为一校之长,肯定没少捞。有人底下甚至叫他“姚百万”。针对这一说法,?中教务室的徐小健对我说:每年招生时,都有来送红包的人,止平对此一律回避。所有到学校借读的学生,交费标准都是根据县教育局文件要求,严格按财务规定办理。有些认识止平的人,打着止平旗号,私下收别人好处,结果送钱的人以为是止平收下了。止平发现后,立即把收钱的人找来当面对质,才揭开事情真相。
在?中,建筑工程招标都是根据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的,有非常严格的程序制约。有一位建筑老板工程中标后,为感谢止平送去一些钱物,止平把这些钱物带到办公室,叫来那位老板说:“招标是严格按程序进行的,我没有帮上你的忙,是你公司自身实力强。这些东西,你今天不拿走,我就曝光,你以后也别想再参与我们?中的工程招标了!”那位老板诧异而又佩服:“这样的领导太难得了!”
止平曾语重心长地对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说,“利为民所谋,我们都不拿回扣,心里亮堂,人家也敬重你。为了几个钱,卖了自己,太不划算了。”他不但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而且做的比说的多得多,这大概就是止平与某些人的不同之处吧。
“在你的兄弟当中,你官不大,但你为百姓做的事儿最多,我佩服”
我的父亲姚洛生于1923年,1940年投身革命,17岁加入共产党。1948年在江苏东台县委宣传部长任上,被派往马列学院(中央高级党校前身)学习。父亲生前曾任红旗杂志社国际组组长、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等职务。他为官清廉,疾恶如仇,不趋炎附势,常撰写杂文,针砭时弊,一生财富惟万卷藏书。
2003年4月6日上午,父亲去世,享年八十岁。他生前留下遗嘱:将遗体捐献给首都协和医科大学作研究和教学用;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外地亲属不必在此时来京奔丧;代交最后一次党费3000元。我们按遗嘱一一照办,只是在父亲病危时,通知了在外地的兄弟。当时止平正在南京开会,接到通知后连夜赶往北京。在昏迷中苏醒过来的父亲,看到阔别已久的止平,嘴角边露出一丝笑意。但还是对他说:“你现在不应该在这儿,你的事情很多,早点回去吧。”止平多么希望在父亲弥留之际,能多陪父亲说些话啊。可第二天,却接到县政府紧急电话:?中校友、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将回母校视察,请他负责接待。止平立即当天返回学校,接待任务完成后,再次赶到父亲病榻前。此时,父亲已完全处于昏迷状态。止平后来对别人说,他一生最对不住的就是父母,从未能在他们身边尽孝。其实,止平对父母有着很深的感情。“文革”期间,他曾一个人跑到石家庄干校去看父亲。在陈烈撰写的《田家英与小莽苍苍斋》一书中,有一页记述了父亲当年曾送给田家英一幅清人宋湘墨迹的往事。我在止平家翻看此书时,偶然发现他在里面夹了个条子,上面写道:“此页记载佐证了父亲当年与田家英的真挚交往”。
2007年10月,他到天津参加“中国知名教育专家全国巡讲活动”,还利用间隙,在重阳节那天特意去北京看望了88岁高龄的母亲。谁知此次母子一别,竟成永诀。止平曾有过多次调回北京的机会,最后都放弃了。他离不开这片养育了他的热土,离不开这片热土上的亲人、朋友、同事和学生,这里的一切已经和他血肉相连。在我们兄弟中间,父亲对止平最满意。因为他工作环境最艰苦,做人最朴实,为老百姓干的好事最多。2002年,止平到北京出差,顺便探望父亲。父亲拉着止平的手说:“在你的兄弟当中,你官不大,但你为百姓做的事儿最多,我佩服。”这是父亲对止平的最高褒奖,激励着他继续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止平去世后,我在?中止平的卧室里,看到父亲的遗像就安放在他的床头,泪水顿时模糊了我的双眼。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 人物小传
姚止平,江苏如东人,1955年1月25日出生,2007年10月23日因公殉职。1973年参加教育工作,197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任?茶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2003年任如东县教育局副局长兼江苏省?茶高级中学校长、党总支书记。全国著名教育管理专家,江苏省劳动模范。获如东县首届英才奖。姚止平去世后,中共如东县委、中共南通市委分别做出向姚止平学习的决定,姚止平入选2007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候选人名单。
■人物影集
1971年10月,姚止平(后排右一)在北京与家人合影。
姚止平与班子成员规划?中的明天。
姚止平带领学生在海滩上进行体能训练。
姚止平为学校科技节获奖学生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