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高校又好又快发展

2008-02-14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如何以科学发展观引领高校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以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深入思考的重大课题。

“发展才是硬道理”,离开发展也就没有科学发展。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我们要认真分析学校在新的条件下的发展问题,潜心研究改革中的新矛盾和困

难中蕴涵的新挑战、新机遇,乘势而上,顺势而为。要更加深刻地理解发展是第一要义的内涵,树立科学发展就是要合理发展、正确发展、和谐发展;切实把发展思路和重点从规模扩张转变到注重质量、内涵发展上来,推进高校迈向更高的境界,以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追求。

发展必须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对于我们办学来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优秀人材;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建设和谐校园。“以育人为本”,源于“大学之道在于育人,而非制器”。人才培养是大学最根本的使命,也是大学存在价值的集中体现,这是自大学诞生以来永恒的主题。尽管长期以来就如何培养人才有着不同的理念和众多的流派,但为社会发展、科学进步塑造精英却是大学长期追求的目标。把“育人为本”落实到教育工作实际中,就是要以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为中心,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要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实现理想、成就事业的机会和能力。要从这一目标出发,不断探索在不同时期和条件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适时调整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整合学校资源,为学生成才创造良好的条件。“以人才为本”要突出体现在尊重教师、关心教师、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充分激发教师的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育人的主观能动性。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要保证学校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所谓好就是强调学校发展的质量与效益,所谓快就是要保持学校平稳发展。把又好又快辩证地统一起来,是我们应当始终坚持的发展观念。持续就是要突出发展是第一要务,而发展是以提高整体质量为标志的,应着重在突出特色、人才战略、提高质量、科技创新等方面有所突破。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相比,在教育质量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各高校之间的发展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为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以质量求生存,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推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以专业、学科建设为龙头,整合资源,突出特色,打造专业、学科精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在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两个层次,有所侧重,分类指导,依据不同的特点办出特色,形成优势。

第二,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培养质量。通过坚持办学理念,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推进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加强科学研究,鼓励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提高科研质量。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的能力,是高校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也是创办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必然要求。加强科研、鼓励创新、促进成果转化,还是锻炼、培养高质量师资的有效途径,而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也是人才培养的过程。

第四,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我们在依靠教师队伍办学的同时,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建设好教师队伍。要调动教师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出有利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要通过分类指导的方式,让不同层次、承担不同任务的教师在各自的岗位上有新的发展、新的成就。

第五,建设校园文化,营造人才培养的良好学术生态环境。校园文化是大学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校风、教风和学风对人才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应该将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教育事业的整体规划并实施好,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把学校建成生态校园、和谐校园。学术生态环境建设状况既能体现大学的基本特性,又是增强大学创新与服务能力的条件保障,必须大力加强学校学术生态环境建设。

建设和谐校园的核心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各方面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把一切有利于发展的资源都调动起来,能量都释放出来,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又要注重细节;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一般。把统筹兼顾的方法运用在工作中,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学校教育事业的各种重大关系,主要包括:统筹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者之间的关系;统筹好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统筹好不同办学层次的关系;统筹好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关系;统筹好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关系。(作者系西安理工大学校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