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宁夏石嘴山:从煤城到山水园林城

2008-02-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杨科杰 庄电一 我有话说
“依水而建,环湖而居,林在城中,城在林中”,这是资源依托型城市宁夏石嘴山市成功转型的真实写照。如今,当地干部群众正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力将这个著名的“塞上煤城”打造成“山水园林城”。时序虽已进入冬
季,但记者还是看到了“山水园林城”的景象,而煤灰横飞、浓烟滚滚的景象却难觅踪影了。

痛定思痛整治环境

位于宁夏最北端的石嘴山市,是宁夏第二大城市和重要的工业城市,也是一座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工业城市。石嘴山的建市历史虽然只有40多年,却将戈壁荒滩变成了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但是,这座煤炭资源型城市也欠下了一笔重重的环保债。创业之初,那里曾上马一批高耗能、重污染、科技含量较低的工业项目。其中,大部分企业以生产原煤和煤炭粗加工为主,由此带来的是对空气的重度污染,浓烟、灰尘、污染一度成为人们对石嘴山的突出印象。

石嘴山人为这样的“名声”感到羞愧。当地一位企业家讲了一件事:以前,因为市里环境差,每逢客商来石嘴山,他们总要“千方百计”把进城时间安排在晚上,希望因此能够“遮丑”。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报告,石嘴山市在全国空气污染最重的10个城市名单中位居第四。

“要改变石嘴山市的环境,让天变蓝,让水变清,让每个人都生活在清新的空气中。”石嘴山市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整治环境。“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成为全体市民的共同心愿。

蓝天碧水重还于民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大规模环境整治,在全市展开。

2003年至2007年,石嘴山对全市所有的工业企业进行拉网式排查,清理整顿了非法排污企业,对不达标的企业及项目下达限期治理任务,搬迁、拆除污染严重的煤炭加工企业。

在贺兰山下,他们将万亩砂石地圈起来,改建森林公园。每到植树季节,石嘴山市的主要领导和其他机关干部都到这里参加义务劳动。他们栽种下一株株绿树,也播下改善生态环境的希望。如今,郁郁葱葱的森林公园,已开始发挥调节温度、增加湿度、缓解风沙、减少污染的作用。

为了提高城市防洪能力,彻底解决城市东部垃圾长期堆积和煤矸石山污染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决定“动个大手术”。经过两年不懈努力,昔日的垃圾场、矸石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集拦蓄洪水、改善生态、美化环境于一体的星海湖。绿柳垂岸、百鸟云集、芦絮婆娑的景观。2004年以来,他们选择确定了51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创建3个循环经济试点园区,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副产品及废物综合利用率。

一座“显山、露水、透绿、通畅、和谐”的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化城市,在昔日的戈壁滩上悄然兴起,蓝天碧水重还于民。

经济环境两翼齐飞

近几年,石嘴山市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环境整治工作带来的效益也迅速显现。

2007年,石嘴山市的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或好于二级的天数有246天,为历史最高。空气综合污染指数,比以往大大降低。一位经常在星海湖公园锻炼的退休职工对此感受很深。他说:“过去,我怕早晨出来锻炼,因为空气质量太差。现在,不但我每天都来,而且还叫上老伙伴们一起来锻炼。因为我们的城市变美了,变干净了。”石嘴山市的工业经济走上了一条新型的良性发展之路,GDP水平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比关闭高耗能企业前有了明显的提高。良好的城市形象,更是吸引了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最让石嘴山人自豪的是,他们在全国的环保名次,一下子提高了三十多位,一举摘掉了全国十大空气污染严重城市的“帽子”。城市走上了和谐发展的道路。

记者感言:曾经污染严重的石嘴山市,甩掉了污染城市的“黑帽子”!这是个了不起的成绩。这个变化足以说明,人可以制造污染,人也可以治理污染。关键在于人的思想观念、在于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今天,当石嘴山市市民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享受着蓝天碧水时,我们真切地感到,党的十七大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勃勃生机,预示着他们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前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