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鉴坛”失慧眼 “国宝”永流芳

2008-02-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毕玉才 我有话说

本报沈阳2月15日电“辽海有贤师公有奇才惊艺苑,神州失慧眼我倾沈水哭先生。”今天是进入立春后的第10天,辽宁沈阳依然冰封雪冻。早晨9点整,辽沈各界人士顶着刺骨寒风,汇聚沈阳回龙岗公墓,含泪为“人民鉴赏家”杨仁恺送行。

1915年10月1日,杨仁恺出生于四川省岳池县。上世纪30年代,在成都

一家私立中学执教。抗战时期移居重庆从事出版印刷工作。抗战胜利后移居北平。1950年受聘于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处研究室任研究员,1952年调任东北博物馆即今辽宁省博物馆工作至今。历任辽宁省博物馆研究室主任、副馆长、全国书画巡回鉴定专家组成员、辽宁省第六届人大常委。荣获国家人事部、文化部颁发的“全国优秀文化工作者”称号和辽宁省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鉴赏家”荣誉称号。

早在成都任教时,杨仁恺便对古代文物和书画作品产生浓厚兴趣。杨仁恺刚到辽宁不久,就在博物馆库房里,发现了隐身800多年的旷世瑰宝《清明上河图》真迹,经鉴定确认而使这件国宝重放异彩;奉命赴长春等地清查伪皇宫散佚国宝时,又从民间抢救出《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百余件珍贵书画珍品。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北宋米芾《行书苕溪诗》是先生是从一堆破片中“拼”出来的,现存辽宁省图书馆的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后段手稿同样是经杨仁恺发现并研究确认的。1983年,杨仁恺参加有启功、谢稚柳、徐邦达等七人组成的中国书画鉴定组,历时8年,足迹遍布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208个书画收藏单位及部分私人收藏,过目书画作品61596件,基本摸清了中国大陆现存古代书画的底数,被誉为鉴定国宝的“国宝”。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