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报告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记者在重庆基层社区采访时深刻感觉到,基层社区正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深入贯彻落
“三爱平台”:物质帮助渡难关
记者在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街道一家“爱心药房”采访时,碰到了手拿“爱心药卡”前来拿药的严曦,这位手拄拐杖的残疾人告诉记者,他这是第四次来拿“爱心”药了。因为患小儿麻痹症,每隔一阵子,严曦就会来拿一次药。在“爱心药房”开办之前,严曦拿药的频率没这么快,因为药太贵,拿多了拿不起。现在好了,有了“爱心药卡”,严曦拿药就“大方”多了,因为“爱心药卡”每次能帮严曦节省50来元。
2006年,天生街道在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探索出了“三爱平台”(爱心银行、爱心超市、爱心医疗)这一经验。天生街道辖区有低保户1301人,伤残军人41人,烈军属233户,孤老40人,残疾人595人。通过调查,天生街道了解到,这些困难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基本生活和医疗问题。针对这一现实,天生街道通过设立“爱心银行”对贫困群众进行现金扶助、建立“爱心超市”为困难群众免费发放一定数额的生活日用品、开展“爱心医疗”使困难群众享受限额的免费看病、免费拿药等方式,对困难群众进行帮助。到目前为止,“爱心银行”已筹集资金20多万元,街道辖区内共10个社区建立了“爱心银行”;“爱心超市”已免费发放价值1.3万元的生活日用品,为610户(次)贫困家庭提供了救助;发放“爱心医疗卡”、“爱心药卡”共305张,面值12250元,救助困难群众279人次。
天生街道工作委员会书记廖本涛告诉记者,目前享受“三爱平台”服务的主要是城市困难市民,鉴于街道辖区的进城务工人员较多,街道正在考虑将进城务工人员中的困难群体纳入这一服务平台,使农民工同样能享受到市民待遇。目前,北碚区已经将“三爱平台”这一经验作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举措在全区推广,并将投入1000万元用于社区服务中心建设。
“真情会所”:精神抚慰平创伤
记者在北碚区的“真情会所”见到陈德铭时,这位56岁的阿姨正在和一群年龄相仿的阿姨聊天,言谈举止间显示出一种轻松和淡然。然而,1年前的陈德铭却是另外一种状态。2006年3月13日,一场意外夺走了陈阿姨唯一的女儿。当时,陈德铭只觉得昏天黑地、痛不欲生。那段时间,陈德铭每天晚上在小区里对着天空呼喊女儿的名字,那种歇斯底里的呼喊让所有的人为之心碎和动容。就在陈德铭绝望之时,一群和她有类似遭遇的人来到了她的家门口,敲开了她那紧闭多日的门,她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开导、劝慰她,几天以后,陈德铭终于被感动,勇敢地随着这群人走出了久未走出的小区。
几年前,北碚区计生委在一次社会调研中意外发现了一个群体――辖区内的79户中年丧子家庭。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在经历了中年丧子后,很多人表现出了消沉、彷徨,甚至绝望。鉴于这种现实,2005年8月,北碚区率先在重庆市成立了以城乡计划生育中年丧子家庭为会员的真情互动联谊会。在此基础上,北碚区于2006年8月筹资36万元创办了全国首个“真情会所”。会所内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健康咨询室、阅览室、健身室、恳谈室、茶楼、娱乐室,免费为中年丧子家庭成员提供各种服务。平时,“真情会所”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加强会员之间的交流。
记者看到,在会所里,人们有说有笑,从他们脸上已经看不出当初的痛苦和绝望。“我已经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了,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和温情。我现在即使是出门买菜,每次都要来这里坐坐。”55岁的丧女阿姨廖利林对记者说。
北碚区计生委主任林春告诉记者,“真情会所”的最大特点在于,会员都来自中年丧子家庭,他们有着类似的经历和痛苦。通过会所这一平台,他们可以互相倾诉和交流,久而久之,他们在倾诉自己的痛苦中减轻了自己的痛苦,也在倾听别人的痛苦中减轻了别人的痛苦,从而重拾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民情日记”:生活照料暖人心
2007年11月7日,星期三,晴。
事由:望月村17-1-1号居民孙桂君反映,前些天有人用圆桌堵在家门口,昨天晚上9-10点,又有人扔花盆到窗户上,现不知何人所为。
社区处理:接到信息后,社区干部赵安隆立即赶到现场,赵安隆看到窗台上的花盆碎片,告诉居民要加强防备,注意动向,发现可疑情况,要及时与社区民警联系。”
这是记者在北碚区奔月路社区采访时看到的“民情日记”。记者看到,在社区党委办公室,像这样记载着家长里短之事的日记本有厚厚一摞。每一本都真实而详细地记载了社区邻里之间发生的一些事情的事由和处理结果。
“民情日记”是奔月路社区从2005年开始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推出的一项便民惠民措施。具体程序是,社区干部通过主动询问、上门走访、召开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和居民群众座谈会、设立“社情民意栏”等方式,及时掌握社区群众日常生活中的急事、难事和愁事;社区将每天收集到的群众需求和愿望进行归纳整理,记录在统一设置的“民情日记”本上,社区针对“民情日记”所反映的问题,及时研究制订解决方案,明确责任人和办理时限,形成“民情日记”纪要;“民情日记”反映的具体问题由社区认真办理落实,情况复杂的问题,由街道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予以解决。2005年以来,奔月路社区以“民情日记”形式为群众排忧解难2000余件,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为构建和谐社区作出了很大贡献。
奔月路社区党委书记张永兰告诉记者,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民生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就社区来说,民生问题的解决则要落实在各个具体的事情上,我们要将继续“写好‘民情日记’”作为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抓紧抓好,为百姓日常生活排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