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雪灾后应重视心理关怀

2008-02-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二平 我有话说

为了更有效地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社会心理问题也是必须考虑的内容。

救助和安置受灾群众的社会心理问题

问题:此次灾害对当地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都造成了巨大影响,对外来务工人员影响

更大。应按此轻重缓急顺序做好救助和安置工作。

应对措施:心理学的挫折理论强调,挫折感受取决于结果期望。鉴于此次灾害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要如实通告灾情和救灾工作进展情况,说服受灾群众建立更符合实际的心理预期(对灾情持续时间的预期,对最坏状况的预期)。媒体不能只报道救灾工作先进事迹,还要如实报道面临的困难、政府考虑采取的应对措施。受灾群众有了这种心理预期,更可能树立起救灾胜利的信心和对政府的信任。政府的救助和安置工作也更容易显现成效。

除上述及时、准确通告灾情和救灾工作信息外,沿途的救助工作千万不能忽视如厕的心理疏导。这些工作的救助意义并不比送食品低。如厕是正常社会中高隐私性行为之一。方便、安全的如厕可降低受困旅客的不安全感和不安定情绪。受困旅客的如厕问题解决了,其他社会行为就容易恢复“正常”,情绪就更容易安定。

对滞留在各地车站的外来务工人员,应向他们如实说明灾情和救灾工作进展,求得理解,建立符合实际的心理预期。

对当地居民,由于电力供应困难,估计多数职工不能正常工作。当地政府应通过单位和社区,组织那些不能正常工作的职工参与救灾和救助工作。管理心理学研究证明,职工参与决策可提高对管理政策的可接受性。职工参与救灾工作既有助于职工亲身体验救灾工作的难度,增进对政府工作的理解,也有助于建立合理的心理预期,缓解应激状态。

受灾群众,特别是受困旅客更容易产生焦虑和绝望情绪。心理疏导不仅可以维护心理健康,还可以平息社会恐慌。组织被困旅客和受灾居民开展文体活动和自救活动,都有助于维护心理健康。在活动中定会自发产生群众领袖。工作人员要爱护和支持这些群众领袖。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和旅客相互间的社会支持是最方便的心理疏导力量,这种心理疏导工作无需专业知识。

关注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

问题:受灾地的国家公务人员、运输部门的工作人员已多日连续工作,十分疲惫。这些工作人员既是受灾者,又是救助者,当面对超出已往的高强度投入,解决问题的成效却并不明显时,很容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和心理耗竭。

应对措施:当地政府可组织高校和大医院的心理咨询人员培训各单位有潜力的工作人员,协助自己开展心理疏导工作。特别应当强调,单位和领导的社会支持,职工之间的社会支持是最方便、最有力的心理疏导力量。要鼓励工作人员把遇到的困难都说出来,交流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经验,也要引导工作人员看到比自己更困难的群众需要帮助,使工作人员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看到自己工作的成效。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防止工作人员心理耗竭,维护心理健康。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研究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