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中国空间技术取得历史性突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从此拉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我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中国空间技术
卫星技术的一系列重大成就
1965年8月,我国开始实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计划,经过5年的努力,成功地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两弹一星”国家重大高科技工程的圆满完成,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如果60年代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20世纪70―80年代中期,我国卫星技术实现一系列重大突破,应用卫星技术取得多项重大成就。1971年3月,第一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实践一号”发射成功,卫星在轨正常运行8年多,远远超过设计要求。1975年11月26日,首次发射了返回式遥感卫星,在空间正常运行三天后成功返回地面,使我国成为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1984年4月,成功发射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我国卫星技术又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连续取得多项新成就。1988年9月,第一颗极轨试验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三个自主研制和发射极轨气象卫星的国家。1997年5月,中等容量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发射成功,卫星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同期国际上同类卫星的先进水平。1997年6月,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气象卫星“风云二号”发射成功,完成了各项试验任务。1999年10月,发射成功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资源一号”,这标志着我国空间遥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的卫星研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2000年10月和12月,两颗“北斗一号”导航试验卫星分别发射升空并正常在轨运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自主研制和发射导航卫星的国家,“北斗一号”也是世界上首次建立的双星导航定位系统。2002年5月,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发射升空,结束了我国没有海洋卫星的历史。2003年12月和2004年7月,分别发射了与欧洲空间局合作研制的“探测一号”和“探测二号”卫星,成功地实施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2007年5月,研制并发射了“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完成了在轨交付,实现了我国整星出口零的突破。
载人航天技术的重大跨越
载人航天是世界高新科技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1992年我国启动的载人航天工程,是继“两弹一星”之后的又一国家重大高科技工程,也是我国航天事业创立以来规模最庞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大、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最高的航天工程。1999年11月,“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发射并回收成功,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之后又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3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为实现载人飞行奠定了坚实基础。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把我国首位航天员成功地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的梦想。2005年10月,“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实现了“两人五天”的载人航天飞行,首次进行了有人参与的空间试验活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历史性突破和连续成功,是我国航天事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
深空探测技术的历史性跨越
深空探测是中国航天活动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的第三大领域。2004年我国启动了月球探测工程,该工程是新时期启动的16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工程之一。月球探测工程分三个阶段实施,即一、二、三期工程,分别为绕月探测;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月面采样返回。我国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核心部分是研制“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实现地月转移和环月飞行,对月球进行环绕探测。经过三年多的努力,重点攻克了探月轨道设计、制导导航与控制、远距离测控与通信、卫星热控和有效载荷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嫦娥一号”卫星的技术水平达到了当今世界同类月球探测器的先进水平。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取得又一历史性跨越。
空间技术应用广泛、成效卓著
近50年来,我国各类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飞船广泛应用于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防建设和社会进步等方面,为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发挥重要作用。
返回式遥感卫星是一种主要用于国土普查的遥感卫星。至今发射和回收了22颗卫星,获取大量有价值的空间遥感资料。这些资料满足了国防建设的需求,而且广泛应用于城乡规划、地质勘探、森林调查、石油开采、港口建设、海岸测量、地图测绘、铁路选线和考古研究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已纳入我国卫星通信广播业务系统,促进了卫星通信、卫星广播和卫星教育等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业务应用。卫星广播电视业务的开展与应用,大幅度提高了全国广播电视,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范围和覆盖质量;卫星远程教育宽带网和卫星远程医疗网已初具规模,有力地支撑了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的发展。
“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已投入业务化应用,初步实现业务化、系列化,在天气预报、气候预测、气象研究、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显著提高了对灾害性天气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大大减少了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损失。
“资源一号”和“资源二号”地球资源卫星的发射成功和业务运行,开创了我国卫星遥感应用的新局面。资源卫星已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地质、水利、地矿、环保以及国土资源调查、城市规划、灾害监测等众多领域,而且已成为我国许多资源和环境业务监测系统的重要信息源。
“海洋一号”卫星是我国第一颗用于海洋水色探测的试验型业务卫星,主要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沿岸海洋工程、河口港湾治理、海洋环境监测、环境保护等提供重要的信息服务。它的成功运行,标志着我国在海洋卫星遥感领域迈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
“北斗”导航卫星为我国建立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导航系统”奠定了基础,该系统是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的区域导航系统。为公路交通、铁路运输、海上作业、森林防火、灾害预报以及其他特殊行业提供高精度定位、授时和短报文通信等服务,并且显示了广阔应用前景。我国是世界上第三个自主建立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我国实施各项航天工程,不仅各类卫星和飞船的直接应用和间接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带动了相关学科技术的整体跃升,促进一批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我国空间技术的未来展望
2000年11月,我国政府发表了《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向国内外首次公开介绍中国航天事业近期和远期的发展目标;2006年10月我国政府再次发表了《2006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向国内外宣告了今后一段时期中国航天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2006年1月和3月,我国政府先后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航天技术列为国家优先发展的重要技术领域之一。为贯彻两个规划纲要,国防科工委制定了《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将加快航天事业的发展,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家需求。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卫星技术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研制和发射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海洋水色卫星和海洋动力环境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和高分辨率立体测图卫星;初步建成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启动并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初步形成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研制长寿命、高可靠、大容量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电视直播卫星,建立较完善的卫星通信广播系统;完善中国北斗导航试验系统,研制新型导航定位卫星,分步建立中国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研制空间望远镜、新型返回式科学卫星等科学卫星,开展空间科学观测与实验;研制并发射新技术试验卫星,加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以及新应用领域的空间飞行验证。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载人航天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以及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重大技术,开展具有一定应用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长期在轨自主飞行的空间实验室的研制,开展载人航天工程的后续工作。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深空探测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是:重点实施月球探测一期工程,实现绕月探测,发射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对月球资源的分布规律和月球表面进行全球性、整体性与综合性探测,并对地月环境进行探测。同时,深入开展二、三期工程论证,并适时启动工程研制工作。
我国确立了在本世纪前二十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我国空间技术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未来五年国家各部门对卫星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对卫星的技术性能、质量、品种和研制周期提出了更高要求;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要实现重大突破和新的跨越,空间技术任务空前繁重,面临着新的巨大挑战。我们要坚定不移地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紧紧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推进我国空间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