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关系一国国民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一国政治、经济领域的保障,在经济与政治安全体系中,粮食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与否的最低判断标准,研究经济安全必须重视粮食安全问题。 |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多,但我们发现中国粮食安全研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三:
首先是过度扩大粮食安全的外延。认为凡是威胁到国家粮食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稳定的因素(包括国内因素、国外因素)都是国家粮食安全问题。这种观点将粮食安全与国家安全、国家经济安全等定义有所混淆,甚至将粮食安全与粮食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同。
其次是机械的粮食安全研究方法。认为粮食安全的研究方法只局限于由国外因素传导到国内而引发的问题,忽略了中国的粮食安全更大程度上是国内生产问题。粮食安全问题研究的不仅是经济性变量,更有实物的量;不仅是物质量供求平衡问题,也是价格问题;不仅是长期问题,也是短期问题。
再次是“拿来主义”严重,缺少对中国国情的理解和观察。目前对中国粮食安全的研究很多都建立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之上,对中国粮食安全内涵的阐述和界定也在很大程度上与国外类似,或者直接以国外对粮食安全的定义作为标准。
国家粮食安全研究实际上具有严格的国别性。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既不同于一般发达国家的粮食安全,也与其它发展中国家相异,这取决于不同国家时代背景的差异。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具有独特而深刻的时代背景:
1、中国粮食生产与消费规模在世界上举足轻重。从粮食总产量上看,2006年我国粮食连续第三年增产,粮食产量达到9800亿斤,年粮食产量和消费量都占世界总产量的25%左右,棉花、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05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农产品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五位,进口总额居世界第四位。年均粮食贸易量约为中国粮食年度总产量的50%左右。
2、中国正处于人口巨增与资源匮乏的矛盾之中。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太大,增速虽然减慢,但增量仍然巨大。从现有人口发展变化曲线看,到2017年,预计人口数量将达到15亿,2045年将达到16.6亿的人口高峰。如果按照现在的粮食单产4000公斤/公顷来计算,则每年仅养活新增人口这一项就需增加80-100万公顷土地(不考虑人们粮食消费结构的升级)。人口众多带来的最直接问题就是本来从总量上来看是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人均化后却变成了地不大、物不博、资源稀缺了。
3、中国式经济转型正在进行。一是所有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商品市场发展迅猛,生产要素市场尤其是资源性产品市场初步形成。国家调控手段和能力逐渐成熟。作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的粮食流通体系在过去20多年中进行了六次大的改革,从粮食的生产格局到流通渠道,从粮食的价格形成机制到宏观调控手段,贯穿始终的都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这对保证粮食生产和供给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二是经济结构有了重大调整。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工业化的升级,我国的经济结构得到了很大发展,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第二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积极变化。
4、中国的开放环境日趋复杂。首先,世界各国都将农业和粮食安全放在国家战略的首要位置,出于国家基础利益的考虑,任何国家都不会轻视本国粮食安全问题。其次,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越来越多的障碍,从反倾销、保障措施、特别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到检验检疫、技术标准、认证程序、进口配额管理制度等贸易壁垒,贸易摩擦涉及的农产品范围日趋扩大。再次,随着我国从国际市场上粮食进口量的增加,我国对国际粮源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大,一旦国际粮源突然长时期大幅减少或被切断,粮价暴涨和“有价无市”的出现将可能引发我国粮食安全危机。
考虑到中国所处的时代背景,结合以上分析,我们将“中国粮食安全”的内涵界定为:短期内,粮食安全表现为国内价格水平的波动程度;中长期内,粮食安全是指国内粮食供需的实物量平衡程度。粮食价格是市场上所有有关粮食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信息的综合表现。在短期内,从价格角度看,粮食安全是指人们能否以合理、适当的价格生产粮食和消费粮食,其表现为粮食价格的稳定,谷贱伤农,谷贵则伤民。从更长时间跨度上看,粮食安全的本质是实物量的供求平衡。但强调供求均衡,并不仅局限于从国内粮食生产角度来考虑,还要从国内外两个市场来考虑粮食安全的供需平衡。因此,要想实现中国的粮食安全,必须从价格与物质量两方面入手。
要把握粮食安全状况,并提出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对策,就必须先进行科学的监测和预警。笔者认为,对中国粮食安全进行监测预警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总分结合。只对粮食安全做总量监测和预警不能反映粮食安全问题的全貌,应该既要对粮食总量进行研究,也要对各个不同的主粮品种(水稻、粮食、玉米、大豆)分别研究。二是监测与预警结合。在监测过程中,要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找出影响粮食安全问题的真正因素所在,然后对这些因素进行量化、区分和范围界定,为预警奠定坚实而准确的基础。三是短中长期结合。在不同时间段内,影响粮食安全问题的基础和因素不同,可能引发的问题也不同。所以,在对粮食安全问题进行研究时要分清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不同影响因素。
综上,当前中国粮食安全研究应遵循如下研究范式:对于粮食安全监测预警的研究,可从月度、年度和中长期三个时间维度进行。具体而言,月度粮食安全满足实际监测预警工作的即时性需要,其研究对象是月度粮食价格,因为在短期,粮食安全表现为价格是否持续、大幅涨跌。基于月度价格的历史数据划分价格安全警限,然后通过建立相应的模型对近期我国粮食月度价格现状做出评价,并对未来粮食安全状况进行预测及预警。年度和中长期粮食安全研究的对象则是粮食供求平衡度,即粮食的供给与需求是否匹配。因为从长期来看,真正影响到粮价涨跌和一国粮食安全与否的是粮食的物质量上的平衡。对其研究的步骤与月度粮食价格监测预警类似,首先是由历史数据得到粮食供求平衡度的安全警限区间,然后通过建立多因素模型对年度和中长期粮食供求平衡度进行评估和预警。监测预警的方法,可采用时间序列方法、结构因子分析、主产区主销区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这将有助于最大限度地保证监测预警的科学性和精确性。(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