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40年成就斐然

2008-02-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范志臣 我有话说
本报北京2月20日电(记者范志臣)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20日迎来建院40周年。40年来,研究院在各类航天器的设计、研制和开发应用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空间事业发展道路。先后自主研制并成功发射了70余颗人造地球卫星、6艘“神舟”飞船和一个月球探测器,在人造卫
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三个航天技术领域实现了新跨越,实现了中国卫星整星出口零的突破,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的多项第一。

40年来,研究院始终坚持把技术创新作为发展的战略基点,先后突破了近百项国际宇航界公认的技术难题,掌握了一大批空间技术领域的核心和关键技术,取得了多个重大空间科技专项的立项,在卫星回收技术、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技术、载人飞船技术、月球探测技术等多个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不断推动和牵引着我国空间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返回式遥感卫星、“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风云”气象卫星、“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资源”地球资源卫星和“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等6个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先后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6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5项;获部委级科技进步奖1975项。

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研究院及时跟踪国际航天领域的先进技术,建立了专业化、集约化、能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体系及开放式的合作创新平台,牢牢把握了自主发展的主动权。建有真空低温、表面工程、空间微波、空间智能控制等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有小卫星及其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业控制计算机工程研究中心;建成了配套完整的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分系统研制生产、总装测试、环境试验等国际先进的研制生产设施;建成了集系统设计、总装、测试与试验一体化、专业配套的航天器研制体系,大大地缩短了型号研制的周期、提高了发射成功率和在轨运行的可靠性。数字表明,“九五”以前,我国年均发射卫星不到1.5颗,“十一五”期间将达到年均8颗以上。返回式遥感卫星在轨时间由3天增加到了27天,基于东方红三号公用平台的中星22号通信卫星使用寿命超过了8年,基于东方红四号公用平台的新一代大容量通信卫星的使用寿命将达到15年以上。

空间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带动了微电子、计算机、光电、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以及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群体的崛起,有力地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升级换代,大大提升了我国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各类航天器广泛应用于科学技术试验、广播电视、导航定位、气象预报、国土普查、防灾减灾、环境监测、远程教育、农业生产、海洋观测等诸多领域,为促进国民经济建设、维护国土安全、推动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院先后荣获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标兵和全国企业职工培训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40年来,空间技术研究院在确保完成国家赋予的航天器研制任务的同时,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造就了以钱学森、孙家栋、王希季、杨嘉墀、钱骥等5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为代表的一大批创新型人才,目前,该院“两总”平均年龄不到45岁,3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员占到了总数的66%。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