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元宵节: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符号

2008-02-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可 我有话说

激活传统文化基因⑤
汤圆热,花灯俏,庙会闹,又是一年元宵到。“这是民族集体文化记忆中的重要符号。”电话那端,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教授邢莉对元宵节的文化定位,本身就充满文化味。

花样翻新闹元宵

喜猜灯谜、共吃元宵、燃灯放焰、出门赏月……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而今年的元宵节更是花样翻新。

2月19日晚,在长沙开福寺对面,一座占地面积900多平方米的“福城”已现雏形。这座“福城”是一座以“福”字为整体结构的迷宫,迷宫内摆放着一万盏“福”字造型灯。元宵节当晚,市民就可以进“福城”寻“福”,体验穿越迷宫的快乐。2月20日,下午3点,记者在北京市崇文区新世界商场门前的灯展上看到,“鸟巢”等一系列以奥运场馆为题材的花灯集中亮相,福娃、中国印等图案的花灯更是受到顾客的喜爱。

“随着除夕、中秋等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传统节日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传统节日――元宵节经历了2000多年的传承,在我国许多地方已经成了百姓的狂欢节,现在各地闹元宵的花样也越来越多,可以说是历久弥新。”邢莉对记者表示。

文化味越来越浓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从这些千古流传的诗句中,可以看出元宵节文化的丰富内涵。

从正月十二开始,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展览活动纷纷亮相古城西宁。500余幅质朴清新的湟中农民画、堆锈和几百盏制作精美的传统湟源排灯分别在西宁中心广场展出,让西宁市民感受到久违了的“乡土艺术”味。在天津古文化街,元宵节这天同时开放民俗文化馆和戏楼。民俗文化馆将隆重推出“民俗贺新春”文艺演出;戏楼广场上演“民俗迎宾仪仗”,用天津民间老行当浓缩天津商业旧貌,形成元宵节旅游文化热点。

“由于党和政府对传统节日更加重视,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时代意义,对元宵节等节日的热情一年比一年高,元宵节的文化味道也越来越浓厚了。”对民俗文化颇有研究的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教授郭强欣慰地说。

文化记忆聚人心

元宵节正逢月圆之夜,圆在中国文化中意味着和美、包容、平等、圆满,象征着团结。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乌丙安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我国,除了汉族之外,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回族、锡伯族、藏族、纳西族、瑶族、畲族、布依族、黎族和仡佬族等16个少数民族,也过元宵节。

2月19日,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迎来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500多名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代表,为期3天的“海峡西岸闹元宵,全球华人盼团圆”活动以“看海西、话亲情、闹元宵、盼团圆”为主题,旨在让海内外中华儿女充分认识闽台之间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特殊关系,共同表达海内外中华儿女期望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对元宵节的意义,学者邢莉、郭强的眼光并没有仅停留在文化的领域。他们认为:“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开了民族生活的土壤,离开了传统的节日,就意味着民族集体文化记忆的丧失,民族精神就成了无根之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