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在世界日益显著的作用,关于中国是否会成为世界上第十个崛起的大国,其后发崛起的原因等等,成为世界瞩目的研究课题。诸多大国崛起的过程既神奇又令人振奋,崛起的研究是那样的吸引人,近期李德伟等学者写的《大国崛起的政策选择》就是这样一本内容丰富、发人深省的好书。
该书首先论证了中国为
通过分析“大国封闭模型”,对中国千年社会特点作出高度概括,这是该书的一个亮点。
作者认为,1840年前的中国一直处于大国封闭模型中,其主要特点一是封闭性,内部连通、外部封闭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发展平台。二是人口众多支持着传统文明的强大惯性。三是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共享经济维护着经济体系的稳定。四是通过血缘加政治关系维系社会的统一。这种大国的封闭模型,使中国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历经坎坷,市场经济发展与大国封闭模型的抵抗贯穿始终。
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经过大规模传统工业化,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出现了许多令西方经济学家难以理解的问题:过早出现了需求不足,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就业压力大等,这一系列问题与中国经济传统发展模式和工业化道路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经历了两个前后相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以劳动密集型的第一产业为主的经济,转向以资本密集型的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第二阶段是向以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过渡。西方国家之所以能顺利解决工业化的问题,是因为其工业化是在世界其他地方仍处于自然经济的落后环境下进行的,因此,它具有各种先发优势。而一个后发展大国不可能走西方经济发展的老路,因为它无法像西方国家从国际市场获取规模难以置信的资本,向国外转移巨量的剩余劳动力。如果走传统工业化道路,会遇到诸多障碍:市场壁垒、资本与外汇双缺口,并且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资源向现代工业转移,导致农业萎缩,粮食等农产品减产,需要巨大的粮食和农产品供给,但世界上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农产品可以满足这样大的需求,于是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工业品价格由于市场狭小而下跌,贸易条件的改变将使资本回流农业,这就是与工业化同时出现的、对工业化的反向运动――“逆工业化”。还有就是过剩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20世纪70年代后,先行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已发生显著变化,其实质是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及广泛应用――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特别是在经济信息化发展时代,用信息通讯技术改造国民经济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内容。同时,发展中大国也不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典型。
作者认为中国应该也可以实行跨越式发展模式:即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重点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培养人才,引进、开发技术,一方面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通过它迅速增值,并在国际分工系统的高端参与国际交换和竞争,积累资本和技术,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同时,依托高新技术积极发展面向生产的现代服务业,将经过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输入到制造业和服务业,为工业化和现代化产生的剩余劳动力找到妥善的出路。这样,我们就可利用后发优势,直接在世界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竞争。
本书主要作者李德伟是活跃在中国改革前沿的著名学者,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他陆续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思路和观点,如“全要素资本化”、“泛股制”、“按生产要素价值分配”、“国有资产优先股化”等,他将“职工持股”、“工人参与管理”和“人力资本”理论等合理因素有机地融为一体。在发展战略方面,他揭示了“中国大国封闭模型”是解答中国经济增长之谜的答案。他指出:“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是结构调整”,战后发展中国家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跨越式道路”。在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他一再呼吁要为改变传统的运动式市场管理方式,建立“市场秩序监测指标体系”。
《大国崛起的政策选择》
李德伟等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