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乌鲁木齐2月25日电(记者王瑟)“春节长假和随后到来的周末,我们都想将公益文化讲坛办起来,但响应者太少,几经犹豫后,我们还是没有开讲。从暂停这个讲坛至今,已有两个多月时间了,不知何时再开讲。但我们有信心,早晚有一天这个公益文化讲坛还会走到乌鲁木齐市民面前的。”
说这
2005年11月起,乌鲁木齐市图书馆于每周日下午举办一场公益文化讲座,向市民讲解各种文化、礼仪知识。到2007年11月,公益文化讲坛共开讲了93期,内容涉及历史、文学、艺术、健康、礼仪等方面,在主讲人名单中,几乎全是全国知名的学者专家:阎崇年、舒乙、易中天、叶辛等等。因为乌鲁木齐市远离内地,加之这个讲坛是公益性的,经费有限,93期讲座里只有11场是现场讲座,其他均为视频讲座。正是因为视频讲座,使得听者越来越少。
成晓齐介绍,他们在预告王蒙的《我的读书生活》和余华的《阅读有益于身心健康》这两个讲座后,能容纳200人的大厅来了五六十人,都以为是作家本人来现场讲,一看是视频讲座,许多人都走了。有时一场讲座平均不足10个听众,最少的一次只有3个人在听。
也不是所有讲座都遇到这种窘境。2007年8月19日,上海海事大学教授鲍日新来乌鲁木齐市图书馆开讲了关于文明礼仪的讲座,是文化讲坛开讲以来听众最多的一次,整个大厅爆满,连走廊里都加了位子。许多人都是站着听完的,掌声一次次响起。
分析文化讲坛听众少的原因时,成晓齐认为,乌鲁木齐人在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上还没有达到一个相应的程度,大多数人在为衣食住行而奔波着,无暇顾及听什么文化讲座。而由于经费太少,讲座的宣传及请名家来现场开讲均有难度。但他们保证,所有频视讲座全部是上海图书馆公益讲座的实录,内容非常丰富。
一位名叫郭春燕的“铁杆”听众,是两年里来这里听讲座最多的人。她说:“在新疆能听到这么多名家的讲座真的很难得,所以我不会放弃一次机会。”而另一位听众王菊华则认为,因为是视频讲座,与专家学者无法交流,更没有现场感,还不如在家看电视里的讲坛哪。
曾在乌鲁木齐市图书馆里开办过讲座的新疆农业大学教授武运认为,新疆与内地相比,在对文化的需求上确实存在着差距。她到内地一些城市举办讲座,听众很多,而在乌鲁木齐市图书馆里办讲座时,却是她任教师以来听众人数最少的一堂课。她也认为,乌鲁木齐市举办文化讲座的氛围没有形成,社会需求太少了。
对此尴尬的境地,乌鲁木齐市图书馆有关人士表示,听众再少公益文化讲座还是要办下去的,因为这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社会责任感和培养文化氛围的一种行动。至于如何办下去,怎么办得更好,他们表示将面向社会征集市民意见,并尽可能多地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来现场开讲,以期改变公益文化讲座叫好不叫座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