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蒙古汉语教学:志愿者撑起半边天

2008-02-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建栋 我有话说

年初岁首,当记者走出乌兰巴托机场时,感觉很特别――蒙古的严冬没有想象中的冷。与记者一样,很多初到蒙古国的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最初感受也是“特别”,只是他们这种感受更复杂――对出国教学经历了从生疏到热爱

的变化。

初到蒙古的生疏

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是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家汉办”)为满足国外教学机构对汉语教师的迫切需求而派出的。2005年9月底,第一批教师志愿者来到了蒙古国。

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的蒙古族姑娘王爱琴和乌日尼乐是第一批来到蒙古的教师志愿者。当她们努力说服家人、通过重重考核、满怀热忱地来到蒙古时,她们怎么也不会想到,首先面对的是生疏和不便。

2005年9月29日深夜,经过一天舟车劳顿的王爱琴和乌日尼乐终于到达位于乌兰巴托西北300多公里的额尔登特市彩虹学校。当她们进入校方安排的宿舍时,眼前的景象令她们十分意外:房间里只有一张简陋的床,没有被子,没有褥子。9月的蒙古气温已经很低,到达蒙古的第一天,王爱琴和乌日尼乐只能披着羽绒服睡觉。

虽然很多教师志愿者在出国前都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到了蒙古之后,艰苦的生活条件以及生活习惯的差异还是令他们感到茫然。

来自内蒙古赤峰学院的志愿者通拉嘎在伊和扎斯克大学任教。这个学校有两个校区,通拉嘎所在的校区位于乌兰巴托市最西边的二十一区,到市区要一个小时,就是蒙古本地的老师都不愿去那里工作。来自辽宁阜新的志愿者包连丰从宿舍走到任教的胜利者中学需要20多分钟。一到冬天,当他冒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来到学校时,浑身都快冻僵了。

饮食问题也困扰着大多数志愿者。由于蒙古的蔬菜稀少,很多老师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营养不良的情况。远在额尔登特的王爱琴和乌日尼要想吃蔬菜,还要提前跟商户订购,以便让他们到乌兰巴托进货时给捎回来。一到冬天,吃饭就更成问题――因为天气寒冷,从菜市场买的菜在路上就冻住了,如果一次吃不完,又很容易坏掉。

生活上的困难是对每一个人的考验,教学上的问题则令很多志愿者感到无助。由于蒙古的汉语教学起步较晚,大部分学校都没有完整的教学计划。通拉嘎刚到伊和扎斯克大学时,学校虽然设立了汉语教研室,但没有一个汉语老师。“拼音还没教完,就开始教语法,甚至是很难的句法。”通拉嘎说。“胜利者学校采用的是我国江苏的小学课本,但二年级用三年级的课本,三年级用二年级的课本。”包连丰老师说。

抓好教学赢得尊重

王爱琴则告诉记者:“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将这些情况反映给校长,校长却认为我们不适应蒙古的教学习惯。”

为了改变校长的看法,更为了对学生负责,王爱琴和乌日尼乐开始给学生补课。她们每天放学后把成绩较差的学生带回家,一个人做饭,一个人给学生补课,补完课后还挨个把学生送回家。王爱琴回忆说:“那段时间我们基本上每天晚上10点以后才能吃饭,虽然很辛苦,但看到学生不断进步,校长的态度慢慢改变,我们还是很高兴。”

为了让家长更直观地了解自己孩子的成绩,王爱琴和乌日尼乐又开始利用周末给学生们编排汉语节目,让学生在新年晚会上当面给家长表演。2006年元旦,当家长看到孩子们动情地朗诵中国诗歌、幽默地表演中国小品后,对校长提出了一个共同的要求:“一定要把这两个中国老师留下来!”王爱琴告诉记者,从那以后,校长就不再对汉语教学提任何意见了。

与王爱琴和乌日尼乐主抓学生成绩不同,在大学任教的通拉嘎则通过举办中国文化节赢得学校和学生的认可。2007年4月,在我国驻蒙古大使馆的帮助下,通拉嘎和其他汉语教师志愿者一起在伊和扎斯克大学举办了为期一周的汉语节。这是在蒙古国举办的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汉语系列活动。汉语节期间,乌兰巴托3家电视台进行了跟踪报道,其中UBS电视台还特地制作了40分钟的专题节目。活动结束后不久,伊和扎斯克大学将汉语教研室升格为中文系,并任命通拉嘎为中文系主任。

一段时间过去后,除了教学工作得到认可,志愿者老师的生活条件也明显改善。在达尔汗市彩虹学校,校长彬巴巴特尔把自己以前住的房子让给志愿者老师住;在伊和扎斯克大学,学校经常派车送老师去菜场买菜。

志愿者像阳光和空气一样重要

通过几年的努力,汉语教师志愿者在蒙古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驻蒙古大使馆文化参赞王大奇说:“教师志愿者的奉献精神得到了蒙方的认可,树立了良好形象,对蒙古国汉语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在,找使馆联系希望派遣志愿者的学校越来越多。”

目前,在蒙古从事汉语教学的教师志愿者已从12人增加到54人,其中36人由国家汉办派遣,另外18人由内蒙古自治区派遣。

蒙古教文科部外事司司长额尔德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志愿者老师的工作表示感谢,他说:“汉语教师志愿者对蒙古教育事业发展帮助巨大。”

下面的数字也许更能说明汉语教师志愿者发挥的作用。在蒙古最大的私立大学――伊和扎斯克大学,10名汉语老师全部都是志愿者;在蒙古最大的中文学校――育才学校,17名老师有8名是志愿者;在蒙古第二大城市达尔汗和第三大城市额尔登特,从事汉语教学的汉语老师都是志愿者。达尔汗彩虹学校校长彬巴巴特尔说:“中国国家汉办和志愿者对我们的支持,就像阳光和空气一样重要。”

正因为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出色工作,蒙古汉语教学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2005年额尔登特彩虹学校只有39名学生,第二年就增加到了135名。伊和扎斯克大学则从2006年的130多人增加到目前的260多人。伊和扎斯克大学外事处主任诺敏告诉记者,学校准备在2009年成立独立的汉语学院和汉语培

训中心。有7个志愿者老师任教的查斯特学校校长阿如娜则告诉记者,学校新买了2公顷土地,正准备扩大招生规模。

据王大奇参赞介绍,汉语在蒙古已经成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外语。

推广汉语更传播友谊

额尔德尼司长认为,志愿者老师不仅满足了蒙古学校汉语教学的需求,也促进了两国的友谊。

在额尔登特的3年里,王爱琴和乌日尼乐每年都要从本就不够充裕的志愿者津贴中拿出100美元,给当地孤儿院的孩子们买礼物。她们的举动让孤儿院的负责人感动不已:“没想到中国老师这么好啊!”

现在,王爱琴和乌日尼乐已经在当地小有名气,经常有人慕名而来请她们翻译中文资料。当每次翻译完对方要掏钱表示感谢的时候,王爱琴和乌日尼乐总会告诉他们:“我们是中国志愿者,不需要付翻译费。”

志愿者教师的举动,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蒙古学生对中国的看法。赫西格中学学生李文在作文中写道:“我认识的第一个中国人是我的汉语老师,她是一个很好的老师,也是一个很好的中国人。”友谊学校学生比尔巩则说:“我长大后一定要去中国留学,跟中国人交朋友。”

按照国家汉办的规定,教师志愿者在海外的服务期限是1年,但在蒙古,很多志愿者已经在1年期满后,选择了继续留下来。已经在蒙古教了3年的王爱琴说:“如果有关部门允许,我希望继续留下来,因为我希望看到自己播下的种子开花结果!”

图为中国志愿者在教授汉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