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永不忘却的怀念

2008-03-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梁秉? 我有话说


1961年周恩来和故事片创作会议的代表同游香山

百年恩来,风采犹在。

今年3月5

日是周恩来总理110周年诞辰,作为北京人艺的良师益友和奠基人,他的音容笑貌仿佛又出现在面前。

秋 夜

1959年秋天的一个夜晚,北京人艺史家胡同56号宿舍大院里,在那根深叶茂的核桃树下,停放着一辆黑色的吉斯牌轿车。剧院的员工包括家属们一看便知,这是周恩来总理来了。

在宿舍楼东侧二层老演员舒绣文的家里,舒绣文正和青年演员刘华聊天。突然房门被打开了,周总理微笑着走了进来。舒绣文和刘华一下子惊喜地呆住了。

周总理看着他们有些可笑的样子,亲切地说:“绣文,那天在晚会上我向夏淳问起你,听说你的心脏不大好,所以来看看。”舒绣文连忙感动地点头,请周总理坐下。

周总理在沙发上坐下以后,详细地了解舒绣文的病情,并询问吃了什么药,饮食怎么样,然后嘱咐她“一定要多多保重”。

这时,消息已经传开了。剧院员工陆陆续续地走进屋子,他们有的是周总理点名邀请的,有的是自己主动来的,不大的工夫,便把那间20平方米的大房子挤得满满的。

在周总理面前,大家无拘无束,谈笑风生,如同在接待一位最尊敬的长者和最亲密的朋友。话题是十分广泛而有趣的,大至如何演好戏,小到如何带小孩,无所不包。

在谈兴正浓的时候,周总理突然抱起双臂,笑盈盈地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来考考大家,特别是考考在场的女士们――如何烧好江南的名菜“狮子头”?

人们一下子怔住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还真回答不上来。

舒绣文、刘华、吕恩、杨薇等等,只能边想边说凑着给出答案。“瘦肉末加上葱和姜。”“还要放上味精和淀粉。”“不要忘了放盐。”“千万不能放酱油。”“应该放点儿料酒。”……

周总理认真听着,扬扬头又问了一句:“哪一位能说出来,除此以外还要再放些什么啊?”大家不吭声了,都在皱着眉头琢磨。

舒绣文突然高兴地一拍手:“还要放一点儿鲜笋丁!”大家纷纷应声称是。

周总理转过头来继续问:“为什么呢?”舒绣文停了一下答:“这样吃着显得更嫩一点儿!”大家鼓起掌来赞同。

周总理摆摆手说:“还不对。哪一位还有高见?”大家又不吭声了,想了半天谁也没有说话。

周总理环视着大家,然后伸出一个手指,轻声地说:“应该放一些荸荠丁,不但可以更嫩一些,还可以更鲜一些。”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会心的笑声。

周总理也笑了,仿佛比别人笑得更加欢畅些。

那天夜里,周总理和大家谈得很舒畅,很尽兴,很满足。

其间,周总理还让刘华把儿子杨烨赶快抱来给他看看。小杨烨叫了一声“周爷爷”以后,周总理就亲切地把孩子抱在怀里。顽皮的杨烨在谈话的过程中,一直在周总理的身上爬上爬下,一会儿摸摸总理的脸,一会儿又摸摸总理的皮鞋。突然,杨烨出神地看着周总理的下巴,一动也不动。周总理笑着问:“怎么了?不认识周爷爷了吗?”杨烨忙解释:“周爷爷,我爷爷有胡子,您怎么没有胡子啊?”周总理摸着自己的脸回答:“周爷爷天天刮胡子,要是不刮,那就比你爷爷的胡子还要长哪!”大家听了就是一阵大笑。刘华看着心里十分不安,急忙要把杨烨抱过去。周总理却挥挥手说:“让孩子和我玩玩嘛!”说完又是一阵爽朗的笑声,并把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

握 手

我这里再说说和周总理的握手,那是一种让你终生难以忘怀的经历。

每次见到周总理,无论是在舞台上、后台里、休息室、排练场、会议室、宴会厅、宿舍、食堂、街头……他都极为主动地、热情满怀地、真心实意地与我们握手,也不知道前前后后握过多少次。没有人计算,但永远也握不够。

每一次周总理到来之前,剧院领导都会认真嘱咐大家:“总理在长征当中,骑马摔伤了胳臂,握手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能用力,要轻点儿,再轻点儿。”对此,我们也都纷纷点头表示注意。然而,到了握手的片刻,我们倒是小心翼翼了,周总理却满脸带笑地、兴奋地、用力地用手上下摆动好多次。凡是遇到这种情况,真是让人又高兴,又心疼,就像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

在与周总理握手当中,还有一个现象很值得提到,那就是他总要从离他最远的人握起。如果握不到,他就走到跟前去一一握手,从不怕麻烦,从不怕辛苦。据秘书说,总理认为站得最远的人,也是最担心握不到手的人,应该尽量不要让他们失望。”1957年5月12日深夜,周总理看完戏以后陪着我们演职员,从首都剧场一直步行回到史家胡同宿舍。途中,遇到了一位正在扫马路的女清洁工,当周总理感觉到对方已经看见了自己,就马上走过去,拉起了她的双手紧紧握着说:“同志,辛苦了。感谢你呀,人民感谢你!”

更能让人牢牢记住的是周总理的握手方式――在一般情况下,不管你是干部还是群众,他都是首先伸出手来拉住你的手,然后用那双明亮的大眼睛专注地对准你的眼睛,凝视片刻以后,再握紧你的手并用力地上下摆动,最后才会缓缓放开。对于这种平等的、真挚的握手,人们说:“这不仅仅是手的接触,更是心灵的沟通、交流和补偿,能够让人感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这与那种“老爷式”的握手,即漫不经心地拉拉你的手,连看也不肯看你一眼,甚至一边和别人说着话,一边冷冷地松开你的手相比较,真是有天渊之别了。

显然,周总理的握手是一种充满感情的行为。且莫小看,这一个“情”字可了得!眼下,不是提倡“以人为本”和“贴近群众”吗?那就从平等的、真挚的握手开始吧。

让 座

在剧场里看戏,让座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但周总理与让座有关的故事,却显得很独特,很新鲜,很深刻,是可以耐人寻味的。

那时,周总理非常喜欢看北京人艺的戏。然而他日理万机,工作的忙碌是可以想见的。于是,他经常是要等到下午工作结束以后,才能问问秘书晚上有没有安排,如果没有那就可以去首都剧场看戏了。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情况,首都剧场的杨全久经理在每天上演以前,总要留下几张保留票,一直等到演出半个小时以后方另行处理。

这天,就是在演出半小时以后,已经把保留票售出去了,突然接到电话―――周总理要来看戏,希望剧场协助安排好座位。杨经理看了看手表,这一切必须在10分钟之内处理妥当。怎么办呢?他急满头大汗,真不知道如何是好。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杨经理只好把前部第7排中间几个座位的熟观众,用好言好语给请到边上的座位上去。换好座位以后不久,周总理就到了剧场。二话没说,悄悄地被带到第7排座位上去。

等到中间演出休息的时候,周总理来到小休息室。突然,周总理问道:“我坐的座位原来是不是有人呢?”杨经理没有办法只好说出了实情。周总理想了想,有些激动地说:“世界上根本没有这样的道理,人家是先来的,我这个后来的反而要把人家赶走。不能这样,一定不能这样!杨经理,休息以后你要把人家请回到原来座位上去,而且要向人家赔礼道歉。”停了一下,他又交代:“你们剧场里不是还有一个导演间吗?我就坐在导演间里看戏好了。”杨经理看到这种情况,只能答应照办。休息以后,几个熟观众回到了原位,周总理坐到了观众席后方、又远又看不大清楚的导演间里。从此以后,似乎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周总理只要是来得晚了,就坚决要求到导演间里去看戏。

周总理到导演间去看戏,还发生了这样的小故事。一次演出开始以后,周总理来到了这里,房间里很暗,只能摸索着坐在椅子上。他顺手拿起桌子上的专用望远镜,看着舞台上的戏。突然,一位其他剧团来学习的导演走进来,坐在周总理的身边。那位导演是个大近视眼,忙对周总理说:“劳驾,让我看看。”于是,周总理便把望远镜递了过去。导演一直用望远镜看戏,等到幕间换景时灯光亮起来,他才发现身旁竟然是周总理!忙不好意思地说:“啊!总理原来是您!?”周总理立即大笑着,拍拍导演的肩膀说:“没有关系,我的眼睛要比你好些嘛!”

位 置

周总理每逢看过戏以后,总要和演职员们一起合影留念。然而,他并不是总按照我们的安排,像众星捧月一样坐在大家的正中间,而是尽可能地淡化自己。

在看《明朗的天》时,周总理看到准备合影专门为他搬来的一个单人沙发放在中间,马上提出反对:“现在不是‘反对个人突出’吗?为什么这样突出我呢?还是让我和大家站在一起吧!”于是,撤掉沙发,周总理和我们大家挤在一起拍照――如果不认真寻找还真是不容易找到他的。

在看《枯木逢春》时,刚好是“三八”妇女节。周总理在合影时提议:“今天是妇女节,请女同志坐在前面,男同志都站在后面好不好?”他说着带头走到后排,与男士们站在一起。于是我们只好按照他说的做了,事后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发现照片里还有周总理。

在看《武则天》时,编剧郭沫若也陪同观看。演出结束以后就在布景里合影。周总理连连摆手,说什么也不肯坐在正中间桌子的后面,而是坚持要郭沫若坐在那里,自己则站在编剧旁边。他说:“我今天是来看戏的,应该表示祝贺和感谢嘛!”

在看苏联名剧《带枪的人》时,周总理主动提出,要在“斯莫尔尼宫”门前的多层台阶上合影,而且是与众多红军战士一起,听着列宁、斯大林的讲话。他说:“我是他们的学生,怎么能与他们平站在一起呢?”于是,他就站在左边的一个角落里,面带微笑,眼睛望着正在讲话的列宁拍照了。

一般领导人看过戏以后,为了表示感谢与演职员们合影留念,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然而,周总理却做得这样不普通,令人久久难以忘怀,一直传为佳话。也许,这就是他伟大的人格魅力之所在。每一个人(包括领导人)在生活中的位置,实际上是客观存在的,不可改变的,只有自己用一贯的言行把它摆准了,摆对了,摆好了,你才能在群众心里成为永恒。


一九六二年春节周恩来出席北京人艺迎春晚会

提 问

1958年是“大跃进”的年代,剧院也不例外。当时成立了群众文化工作队,到北京大兴县去辅导群众文艺活动,目标定为――“歌唱家双八万(指工作队要负责培养出16万名歌唱家),诗画满墙院,俱乐部处处有,创作20万件。”以唱歌为例,要歌声遍地,全民唱歌,全县十几万人口都必须会唱5支歌,即《人民公社好》、《深翻土地歌》、《党中央发号召》、《实现总路线》、《大跃进歌声震山河》。文化工作队员整天都要教公社社员唱歌。当时由于集体开伙,吃饭不要钱,经常是在大食堂前首先教歌,学会了再进去吃饭。然而,就是这样进展也非常缓慢,因为社员文化水平低,更没有音乐知识,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是拉不开情面唱歌,不光是老年人,中年人也不愿意唱,根本就没有这种习惯。为了促进学歌,我们工作队特意创作了歌曲《为啥抹不开》,反复演唱,反复宣传。歌词如下:

“老大爷、老大娘;大哥哥、大嫂子;小伙子、小姑娘,为啥抹不开?跃进歌儿人人唱,扭扭捏捏太不该。共产主义在眼前,快快拿出革命干劲来!”

就这样辛辛苦苦工作了一年,社员不大买账,收获也是很有限的。

1959年元旦,剧院举办新年晚会欢迎群众文化工作队胜利归来,周总理也应邀参加。晚会上特别安排了《为啥抹不开》的合唱。合唱结束以后,大家热烈鼓掌,但是没想到的是,周总理并没有鼓掌。在演员都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以后,他抱着双臂,认真地向身边的文化工作队队长朱琳问道:“如果有一位老大爷不愿意唱歌,喜欢下象棋,怎么办?难道不可以吗?”朱琳一愣,由于毫无思想准备,所以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才好。周恩来又环视了演员们,大家也面面相觑没有吭声。

等了片刻,周总理放声大笑,问道:“下一个节目是什么?继续演嘛!”

批 评

1961年夏,剧院正在演出《雷雨》。一直支持曹禺这个代表作的周总理,再一次来看戏。6月6日,第一次来看戏,由于有要事中途退场;6月8日,第二次又来看戏。为什么会如此呢?这里边有一个小故事:

新中国建立以后,优秀经典剧目《雷雨》是由北京人艺首演的,演员也全部换上了全新的阵容――郑榕扮演周朴园,朱琳扮演鲁侍萍,吕恩扮演蘩漪,于是之扮演周萍,胡宗温扮演四凤,董行佶扮演周冲,李翔扮演鲁大海,沈默扮演鲁贵。周总理第二次看戏时,休息当中,导演夏淳跑到后台来,告诉于是之:“多注意,总理对你的台词不满意,声音太小。”演出结束以后,文化部副部长夏衍先来到后台,也对于是之说:“你要准备总理批评你。”接下来,周总理就来到了小休息室。

大家落座以后,于是之心里很是紧张。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周总理没有一开口就批评于是之,而是首先谈到了“大跃进”中的一些过火行为,比如劳逸结合注意不够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等等,并且还诚恳地作了自我批评。最后,才把话题转到了于是之身上。他说:“你的台词读的声音太轻,使观众听不清,不好。”同时,又很快扩展开来说:“一个演员在台上要做到‘目中无人,心中有人’。眼睛不要看观众,但是心里要有观众。眼睛老看着观众就忘了戏里的环境和人物关系,但是只顾自己的‘真实’,心里忘了观众,声音小得叫人听不见,也就没有了群众观点。”

事后,于是之又从剧场杨经理那里了解到,周总理第一次看戏时,已经感到于是之的台词不清.杨经理说:“总理,可能是您坐的7排座位声音效果不大好。”周总理第二次来看戏,问杨经理什么位置声音好一些?得到的回答是:第10排左右。于是,周总理执意坐在第11排的座位上。他在那里听到了第二幕,仍然觉得听不大清楚,又问身旁的观众:“你听得清于是之的台词吗?”结果还是得到了否定的回答。

正是为了这件事,于是之后来激动不已地说:“为什么周总理逝世的公报发出以后,剧院里的人们会哭成那样?为什么在那种恐怖的压力下,剧院一定要开追悼会?为什么当年清明节大家都去了天安门而谁也没有告发谁?人心!人心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

观 众

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北京人艺所演出的新排剧目――不论是历史的、现实的,不论是原有的、新作的,不论是中国的、外国的――周总理总要于百忙当中抽暇来看戏。

周总理虽然工作很忙,但是每次看戏以后,都坚持要到舞台上来,向全体演职员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还常常是站在舞台上或坐在小休息室里,谈出自己具体的看戏印象,最后和大家一起拍照留念。所以,每当一出戏大幕徐徐落下,掌声响起来的时候,我们便会不约而同地以期盼的目光向南边副台望去。用不了多大工夫,周总理便会从小休息室的门里走出来。他常常身穿一套深灰色的中山装,右手横放在胸前,两眼炯炯有神,面带微笑地步上舞台。这十几米的短路他走得很慢,因为要从见到的第一个人开始,不论是演员、导演、舞台工作人员,都要一一握手致意。最后,他便站在大家中间,像老朋友促膝谈心一样,有问有答地说出自己的感受。

有一次,周总理来看现代剧目《年轻一代》。演出结束以后,他照例来到舞台中间,让我们围成一圈,请他坐也不坐,硬是站在那里兴致勃勃地谈了二三十分钟。自然,他谈了对演出的肯定意见,也有批评意见,比如指出某个女演员的裤子过于短了不大好看等等。记得周总理的话音刚刚落下,站在一旁的导演就立即表态:“那好,我们一定按照总理的指

示,从明天演出起就进行修改,请总理放心!”于是,大家热烈地鼓起掌来,表示支持。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周总理对于这一切没有表态,而且神情突然严肃起来。我们也停止了鼓掌,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周总理沉默了好一会儿才开了腔,声音很轻,但语调是非常坚定的。他说:“今天我谈的并不一定

对。我看,艺术作品的好坏是要由群众来回答,而不是由一两个领导回答。今天谈的话如果是经过集体讨论的中央决定,我会告诉你们的,那是一定要执行的。至于我个人的意见,只能作为一个普通观众的观后感提供你们作参考。”他说到这里,摇摇头,微笑了一下,“尽管我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观众,但毕竟也是个人嘛。”

我们一下子愣住了,仿佛没有反应过来。又过了好一会儿,大家才重新鼓起掌来,掌声更热烈,更持久。

周总理却郑重地摆摆手,表示不必要再鼓掌了。

掌声再一次停止,谁也没有吭声,似乎都在回味和咀嚼着周总理那简洁而又分量很重的话语。

周总理去世后,老演员苏民同志写了一首题为《怀念》的诗,我把它录在这里,表达我们人艺全体同志对周总理的永远的怀念――“至大无外功勋在,鞠躬尽瘁口碑中。神采随史永不灭,国人代代颂音容。”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