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言献策

2008-03-03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科学发展观为我国工程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作为中国工程科技事业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决策咨询机构,咨询工作是中国工程院的一项核心工作,也是凝聚院士集体智慧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言献策的重要方式和

渠道。近些年,中国工程院围绕国家目标和需求,在把握工程科学技术发展方向,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提供建议方面完成了一批重大咨询项目,如《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节约型社会战略咨询研究》等。以下刊登的是由中国工程院新近组织完成的4项咨询建议,也是我国正在和即将重点实施的重要战略举措。

新型工业文明:

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为我国工业化初级阶段的象征,老工业基地曾是一面旗帜,在我国工业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做出了杰出贡献,“鞍钢宪法”、“工业学大庆”等都是那一时期标志性的口号,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由于固有的体制制约和历史包袱,我国老工业基地开始出现了相对衰退的现象,存在的很多问题严重困扰老工业基地的进一步发展。

当前存在的问题

1.经济体制改革进展迟缓

主要表现为:一是改革开放的观念没有完全树立起来,“等、靠、要”和“吃老本”的思想没有完全破除;二是国有经济成分比重过高,民营经济发展不足,市场化和开放程度偏低;三是用人机制落后,没有形成人才培养、使用、更新的有效机制;四是投融资机制僵化,未形成金融和经济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

2.产业结构不合理

老工业基地重工业比重大,轻工业比重相对较小;第二产业比重大,第三产业比重偏小;传统产业比重大,亟须改造升级,而高技术和新兴产业相对较少,不能起到主导和带动作用。同时,由于老工业基地的装备、技术和人员老化,产业结构调整所需资金不足,使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缓慢。

3.竞争力和生产效率低

老工业基地企业设备、工艺、技术水平严重老化,使其初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中间产品多,最终产品少;传统产品多,高新技术产品少;一般产品多,特色产品少,导致产品的竞争能力低下,市场份额逐渐萎缩。同时,消耗资源和能源较多,科技含量较少;简单、重复劳动较多,装备和技术更新较慢,资金周转不够灵活,导致企业生产效率低,经济效益不高。

4.大批企业职工下岗待业

由于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创造就业的机会有限,职工队伍老化,使就业和再就业与下岗待业的矛盾突出,影响了职工的收入水平,导致地区差距扩大,社会稳定问题增多。同时,老工业基地社会保障能力偏弱,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资金缺口较大,对企业改革发展形成了更大的压力。

5.矿产资源枯竭化

长期大规模的开发采掘,已使一些矿区面临资源枯竭的威胁,失去了原有的经济和产业优势。目前,我国老工业基地约有700多座矿山面临闭坑的威胁,一些资源性城市接续产业弱小,采掘业发展已明显跟不上经济增长的需要,直接影响到300多万矿工和上千万职工家属的工作和生活,矛盾十分突出。

6.环境压力不断增大

由于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长期直接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在环境保护方面未能采取有力措施,致使一些矿区生态环境较差,工业污染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和城市的发展。

新型工业文明之路

老工业基地存在问题的根源是走了一条“狭义的工业化”道路,其主要特征:一是以国家意志为主,由国家财政推动的工业化;二是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导,忽视各产业协调发展的工业化;三是城乡分割,即逆城市化发展的工业化;四是不顾生态恶化、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指标的粗放型工业化;五是高积累和低消费的工业化。

我国是一个资源短缺、人口众多的国家,如果重复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的思路,就会重复它们工业化进程中的失误,不仅短期内无法超越,在长期更难超越。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必须彻底改变过去“等、靠、要”的传统思想,彻底转变过去高投入、低产出的生产方式和追求奢华的高消费生活方式,走低度消耗资源和防止浪费、人与人及人与自然和谐、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文明之路。

一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诸多问题的症结在于经济结构不合理和增长方式粗放,在于盲目追求GDP。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从优化产业结构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中求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突出位置。

二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老工业基地要根据各个区域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实施不同的发展政策,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区域化。

三是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老工业基地要全面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

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首位,是新型工业文明道路中应有的含义。要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着力抓好大型粮棉油生产基地建设,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是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老工业基地走新型工业文明道路,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六是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这是老工业基地走新型工业文明道路的目标和保障。先生活后生产,不断提高老工业基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

政策与建议

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需要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1.加大国家支持力度

老工业基地的许多问题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单靠自身力量无力破解,需要国家出台相应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帮助地方政府和企业跨越改革发展的难关。例如,国家可以加强宏观调控,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老工业基地布局更多的重大项目;协调老工业基地中特殊区域的发展;加大对老工业基地重点企业的支持。

2.加强发展规划及保障

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创新规划及其实施保障机制,切实解决发展规划在履行政府职能中的作用,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3.转变政府职能

要切实发挥地方政府在振兴老工业基地中的作用,特别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政府机构改革和体制创新。

4.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的改革需要付出成本,让濒临破产或经营亏损的国有企业自行承担改革成本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要把老工业基地振兴看成一项系统工程,强化对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含军工企业)的政策支持。

5.加大教育和研发投入

在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中,教育和科技的作用不可低估。必须加强企业界和教育界、科技界的合作,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强化教育、科技对老工业基地的支持力度。

6.加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老工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提供法律法规的系统支持。要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优化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法制环境。

 

装备制造业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东北振兴规划获批,沈阳装备制造业获强力助推剂。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产业,是国家实力的重要象征。振兴装备制造业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创新能力现状

我国装备制造业已形成相当大的规模和能力。2005年,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当年价)17119.91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2.47%;规模以上企业69538家,从业人员1658.08万人;出口额3090.02亿美元;1999~2005年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08%,远高于同期工业和GDP的年均增长率。

虽然我国装备制造业总量规模已居世界前列,但整体素质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差距很大:一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二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大部分依靠引进;三是产业发展所需理论基础薄弱;四是工程成套能力差;五是能源和材料消耗大、制造过程污染严重。

制约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原因:一是缺乏有效的协调与管理;二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不足;三是技术创新联动体系没有形成;四是研发资金投入匮乏。

创新之路的选择

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可以归纳为40个字:市场牵引、政府调控;企业主体、科技先行;产学研用、紧密联合;消化吸收、掌握核心;强化基础、集成创新。

装备制造业范围很广,实施上述战略的切入点是:依托重点工程,突破共性技术,掌握核心技术,促进自主创新,提高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

今后5-10年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目标为:突破一批重大成套装备和高技术装备的核心技术,创造一批原创性的技术与产品,建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

今后5―10年,我国装备制造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中之重是:基础制造装备、电力装备、流程工业装备和交通运输装备四个领域。在重点发展上述重点装备的同时,也要重视和提高影响国计民生和人民健康的农业装备、医疗设备、纺织机械和轻工专用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具体包括高档数控机床、大规模集成电路专用制造设备、新型干线和支线飞机等16项重点装备及其关键技术

要形成这些重大装备和高技术装备的自主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必须集中力量突破以下8项关键共性技术:1.数字化、智能化设计与制造技术;2.现代复杂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及系统集成技术;3.大型复杂机电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技术及关键基础件的制造技术;4.新型工程材料应用技术;5.重大工程中大型铸、锻、焊结构件及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6.精确成形制造及超精密加工制造技术;7.自动化仪表及自动检测与控制技术;8.绿色制造技术。

制定创新能力战略

提高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国家、企业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以下仅提出国家应采取的对策措施建议。

1.建立国务院综合管理和协调机制

建议在国务院设立重大装备领导小组,在下届政府设立工业部。建议设立“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专项资金”。

2.建立多层次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

建议组建国家工业技术院;充分重视和发挥大型科研院所在工程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重组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一批装备制造领域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大力培育工程公司。

3.制定重点领域装备技术政策和自主创新路线图

建议由国务院重大装备办公室组织制定重点领域科学合理、先进适用和相对稳定的装备技术政策,制订促进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的路线图。

4.保护关系国民经济及国家安全的重点及关键产业

近年来,外资并购我国重要装备制造领域的骨干和优势企业的步伐正在加快,对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基础及国家安全已造成威胁。建议国务院对跨国公司并购国内骨干大型企业加强协调与指导。

5.重视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

高等院校应肩负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改革高等工科院校的评价体系;加强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重视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大力宣传从古至今自力更生的中华英才的事迹,激励和鼓舞工程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年轻一代,为我国实现创新型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让中华民族早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西北干旱区的生态保护措施

发展现代灌溉农业

水是西北干旱区最稀缺的资源,西北的大部分地区水已经用光、喝尽,超载运转。解决路子,主要应该立足于用好当地水资源,高效节水用水是关键。具体的节水措施如下:

1.严禁开荒。以小流域为单位按经济用水与生态用水各占50%的比例,合理安排农田面积,坚决执行“以水定地”的原则,确定灌溉农田的规模,对“超载”的地区实行退耕还灌还草。必须指出,在西北大部分地区,农田节下来的水不能用于开荒,不能形成节水―开荒―缺水―挤占生态用水的恶性循环。根本的问题是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增长方式,发展节水高效农业。

2.调整农业结构,压缩耗水作物面积。在西北干旱区首先应逐步压缩水稻种植面积。在作物结构中增加牧草、绿肥种植面积。例如河西的张掖市,在400万亩耕地中,安排粮食100、制种100万亩、轻工原料100万亩、苜蓿100万亩。一亩苜蓿可收入400-500元,比小麦高好几倍,只灌4次水即可。大量种草,采取草田轮作制度,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而且带动牧草加工业与畜牧业发展,促进农牧结合,改善农田生态系统。张掖的经验普遍适合于西北绿洲区。

在粮食作物中,根据普遍存在春水紧张情况,适当压缩夏粮作物,调整夏秋比例。

3.加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根据西北水资源与灌溉现状,节水工程建设要注意以下几点: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重点放在渠灌区,有条件地区实行井渠结合的灌溉方式;节水灌溉技术以改进地面灌溉技术为主,有条件地发展喷灌、微灌;加强农艺节水技术,提高用水效率;依靠科技进步,促进高新技术在农业节水中的应用;加强水资源管理;改革灌溉管理体制;改革农业水资源的投资机制;制订和推行科学合理的水价政策等。

改良盐渍土

盐渍化耕地是干旱区主要的低产田类型,是影响干旱区绿洲稳定和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不改良盐渍土,节水就等于一句“空话”。

根据灌区的水文地质与土壤改良条件,防治土壤盐渍化应采取水利与生物结合的综合措施与农业生产体系:一方面,以水利技术措施调节灌区的水盐平衡;另一方面,通过生物措施改善和恢复绿洲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在防与治的关系上,必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并重,因地制宜地采取灌(加强灌溉管理)、排(明排、井排、暗排、干排)、林(护田林带、生物排水)、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等措施,以流域为单位进行综合治理。在利用与改良关系上,在利用中逐步改良,以改良提高利用和生产水平。

防治绿洲荒漠化

西北干旱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要以保护绿洲为重点,正确处理好生产与生态、山地与平原、绿洲与荒漠、上游与下游、防护与治理、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由于过度开发水资源,造成自然生态系统失衡,塔里木河下游、黑河下游与石羊河下游和艾比湖地区,天然绿洲的大量萎缩,荒漠化、沙漠化、盐渍化剧烈发展,威胁着人工绿洲的稳定和人类的生存,亟须治理。以塔里木河为例。由于上中游引水潴水过量,致使下游大西海水库以下300多平方公里河道断流,1972年台特玛湖干涸,局部地区两大沙漠合拢。为了抢救绿色走廊,国家实施“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工程”,以恢复下游绿色走廊的天然植被,并保证下游五个团场的农业用水。

绿洲沙害的防治主要靠生物措施,即种树种草阻止风沙和沙丘对绿洲的入侵。西北地区防治沙漠化的经验是:建立绿洲外围的风沙育草带、绿洲边缘大型的防沙阻沙林带和绿洲内部窄林带小网格的农田防护林网三道防线。

此外,要给一定的水源保证。准格尔沙漠南缘可利用冬春降雪进行沙丘造林,用人工地貌蓄集天然降水在龟裂地上形成径流和利用较丰富的秋季农田水,营造防护林;在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还可利用夏季洪水,为人工种草种树创造条件。

 

绿洲是荒漠中农业兴旺、城镇聚集的地区。资料图片

地下隧道工程装备应高度国产化

人类开发利用隧道与地下空间的历史由来已久,但其快速发展却是近年来的事。隧道与地下工程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大型隧道施工装备的研究和开发。本文研究的隧道及地下工程大型施工装备仅限于盾构与全断面岩石掘进机。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使用盾构技术,90年代以来已研制出直径为3.8米-6.34米的盾构机10余台,但先进程度与国外有很大差距。面对国内广阔的隧道施工市场,隧道掘进机的制造如果长期依靠外方,不仅价格高,而且时间长,盾构国产化工作时间紧迫,意义深远。

国产化进程及现状

国内盾构的巨大需求直接带动了国外盾构产业的繁荣,造成国家外汇大量流失,令国内业内人士日益感到盾构国产化的紧迫与重要。可喜的是,目前国内盾构国产化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国内重型机械制造企业普遍采用与外国盾构生产厂家联合制造的方式进行国产化的初步尝试,渴望通过技术引进与合作的方式提高组装、制造能力,最终实现真正国产化。

尽管盾构国产化已经起步,但无论是采用合作模式还是自主研发模式都存在许多问题,离真正实现国产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国内制造力量分散,重复引进国外产品;业内科研力量分散,分工不明确;多数企业采取合作生产方式,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国外制造商手中。

需解决的四大问题

只有解决以下问题,才能生产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品质优良、技术先进的盾构掘进机。

1.解决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不良的顽症。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改变“引进技术有钱有力、消化吸收没钱无力”的局面;组织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联合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对于重大装备的引进,应吸收制造企业参与,在消化吸收和国产化的基础上,合作开展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2.解决系统设计、集成技术能力薄弱的问题。必须帮助企业发展系统设计和系统集成技术,形成重大装备成套和工程承包能力。

3.尽快改变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缺失的状况。在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还未根本改变、广大中小型企业自主开发能力较弱的情况下,需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动产业共性技术研究能力建设,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

4.学科发展和产业技术发展要紧密结合。科技工作者应多关注相关交叉科学和产业技术的发展态势,将交叉科学的新技术、新创造引入新装备、新系统,形成集成创新。

发展模式建议

地下工程装备国产化道路应走“自主研发”与“技术合作”相结合的道路。

自主研发不是另起炉灶、从头做起,而是及时消化吸收现有研发成果,并全力将实验室、陈列室中的样品转化成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商品。在具体实践与探索中,合作生产制造可以提高工艺水平,锻炼技术队伍,只要争做“有心人”,在此过程中同样可以“偷师学艺”,为企业自主创新积蓄力量。

技术合作模式可以选择技术转让或合作生产的道路:在引进国外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实现盾构机的国产化及产业化,满足国内地下工程施工的需要。关键部件和技术暂时从国外进口,结构件的制造充分发挥国内优势,通用的配套件在国内择优解决,国产化率达到50%以上,逐步实现产业化。增强现有的设计计算水平,扩建生产基地,新增关键加工、检测设备,实现上阶段、上规模、上水平。

有的放矢借助“外脑”。企业与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挂钩合作,是众所周知的老套路,具体操作过程中应该立足技术成果产品化、市场化,分解世界先进技术的要素,然后分别与国内顶尖的专家签订合作攻关责任书,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拿出具体成果。

目前国内各种隧道工程越来越多,城市地铁、过江跨海隧道、输水隧洞等工程大量规划建设为我国盾构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把别人的技术集成起来进行再创新,实现从“为我所用”到“以我为主”的转变,就好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最终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压题图片说明:技术工人在操纵盾构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