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把改善民生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2008-03-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叶辉 我有话说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解决民生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浙江作为沿海发达省份,这些年来在改善民生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两会”召开前夕,记者采访了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

记者: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您能否谈谈改善民生问题在现阶段的重要意义?

赵洪祝:民生问题,是我们党始终关注和着力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党的十七大把改善民生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重中之重,强调要在科学发展中重视民生、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更多享有发展的成果,着力从各方面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也是党中央亲民为民,求真务实,切实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生动体现。在新的发展阶段,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第一,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第二,改善民生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第三,改善民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要求。第四,改善民生是树立良好作风的要求。

记者: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和看待民生问题?

赵洪祝:民生问题,顾名思义就是人民生活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具体概括为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和住有所居。早在土地革命时期,毛主席写过一篇很著名的文章,叫做《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文章中朴素的话语深刻道出了民生问题的实质内容。由此可见,民生问题植根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直接反映群众的生活水准,关系着人民群众长远的利益,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群众心理,左右社会情绪。过去人们把民生问题主要理解为生存问题、生计问题、温饱问题,而现在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民生问题的内涵更丰富,范围更广泛,层次更复杂。因此,必须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民生问题,既要看到生存、生计问题仍然是民生问题的基本内容,也要看到民生问题还包括生活品质、生机活力等问题;既要看到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决定因素,也要看到经济发展的目的是社会发展,而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就直接地体现于民生问题。

记者:去年,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惠及”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赵洪祝:在新形势下全面改善民生,必须做到亲民有真感情,爱民有真举措,惠民有真成效。“惠及全省人民”要突出这样一些内容:

一要着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衣食住行、安居乐业、生老病死等等,要让人民群众有活干、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生能顺、老能养、病能医、故能安,这些是民生的最基本问题。要围绕解决好这些问题,形成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多层次、多方面保障基本民生的制度体系。

二要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发展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事业,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素质;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普及科学知识,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实行计划生育等基本国策,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同时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三要切实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这几年,省委、省政府围绕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每年通过省人代会的政府工作报告,研究提出为民办十个方面的实事,每年把全省新增财政的七成以上用于改善民生,解决一些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比如,当前群众比较关注的有猪肉等副食品涨价、房价过高、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记者:全面改善民生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平均分配,而是一个分阶段、按步骤、有重点的渐进改善过程。能否请您谈谈“惠及”的重点对象主要是哪些?

赵洪祝:全面改善民生,必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依据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人民群众的意愿,“惠及”的重点对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就城乡而言,要重点惠及农民群众。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其次,就地区而言,要重点惠及欠发达地区群众。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是今后浙江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惠及全省人民、解决民生问题的一个难题。第三,就不同社会群体而言,重点要惠及困难群众,如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城乡低保对象和外来务工人员等特殊人群。当前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外来人口、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的问题,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提出切合实际的有关对策。

记者全面改善民生也是一项需要统筹兼顾的系统工作。能否请您谈谈“惠及”主要途径是什么?

赵洪祝: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这是惠及全省人民的必由之路,也是改善民生的必由之路。

全面改善民生,一要激发人民群众的创业热情。解决民生问题,根本上要靠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自主创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创造一切财富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得到极大激发,人民群众有了谋生之道、致富之道,民生问题就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二要加快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改善民生必须以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为基础。社会体制是国家为维护社会秩序而用以规范和协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和社会生活的一系列制度和机制,其内容十分丰富,如就业、保障、管理、治安、应急、服务等社会体制。

三要着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必须全面推行城乡统筹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健全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针对不同就业困难群众的再就业援助长效机制。社保是民生之要,必须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向整体构建、制度规范、城乡统筹的方向转变,逐步形成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相衔接的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是民生之盼,必须创新发展“枫桥经验”,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使人民群众真正能在安居乐业的环境中创业创新。

文化促民生和谐,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大力培育文明风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