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灾后电网重建不宜笼统提修改标准

2008-03-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蕾 我有话说

近期,我国南方地区持续出现的雨雪冰冻灾害致使电网发生主干输电线路倒塔、断线乃至大面积停电等事故,给人民生活、生产和社会活动带来巨大影响。对此,有舆论认为:尽管这次雨雪冰冻灾害实属罕见,但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南方地区电网系统面对自然灾害所表现出的“脆弱”和“不堪一击”;“远距离输变电设备在设计和运行标准

、质量上缺乏安全性和长远考虑”。以上分析是否科学合理,能否真正反映我国灾后电网重建的客观需要?为此,记者采访了我国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韩英铎。

大面积推翻和修改原有设计和施工标准需慎重考虑

记者:经历此次雨雪冰冻灾害后,我国应对南方地区的输配电线路设计和运行标准进行修改吗?

韩英铎:我和业内几位专家交换过意见,我们的看法是:在对这次灾害经过认真分析、总结后,针对特定的地点、特定的线路、杆塔或杆塔的部位,提高标准和适当加固是必要的,但大面积推翻和修改原有的设计和施工标准需要慎重考虑。事实上,杆塔设计考虑的覆冰标准是个技术经济政策问题,很难有一个绝对、统一的标准。比如,过去设计时结冰30毫米以上为重冰区,500千伏输电线按30年一遇20毫米冰厚设计、30毫米校核,这是根据当时积累的气象资料,经过科学分析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的。在这次灾害中,已发现输电线路最大覆冰厚度在60毫米以上,在这样远远超过设计允许值的重覆冰下,杆塔和导线发生倒塔和断线是在所难免的。

经过这次灾害的检验,是否可以简单地说倒塔修复或今后新建都要按照抗60毫米结冰来考虑呢?我们认为是不行的。例如,如果将铁塔能够承受的力提高10%,那么整个铁塔的造价大约要增加40%,那样一来我国输电线的造价就要大幅度增加,这是否符合我国当前的国力和国情,值得质疑。

想尽一切办法提高输电线路传输容量是关键

记者:我们看到,事故抢修基本上还是靠人工方法处理,效率低且危险性大。在这方面,我国工程科技界有没有开展专门的技术设备研究?

韩英铎:多年来,我国电力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对线路防冰、融冰做过不少研究和有益的尝试,在这次灾害过程中也采取过一些有效的防冻冰、融冰措施,值得认真总结。在中国工程院组织的救灾研讨会上,有的院士介绍了加拿大的案例。1998年1月4日至10日,加拿大魁北克地区下冻雨,导线结冰20毫米以上,1千余座高压铁塔以及3万多个配电杆塔倒塔,造成约400万人停电两周、70万人停电3周以上。有关公司研究并采用了通电融冰方案和化冰装置。该装置将线路从电网解开,在线路一端通入直流可控电流,

另一端将线路短路,融冰时间约1小时,最高可用于735KV―232KM的线路,可以借鉴。德国文献中有研究采用高频高压电源融冰的方案,我们也可以参考。目前比较困难的是“绝缘子串和架空地线的防冰去冰”问题,对此,国外文献中也缺乏报道,需要我们组织重点攻关。

我个人还认为,倒塔是因为结冰,而结冰的根本原因在于输电导线冬季运行潮流小、温度低,所以应该想尽一切办法提高输电线路的传输容量,除应急运行时设法加大关键主干线的潮流外,采用强固定电容串补既可以提高平时的传输能力(使暂稳极限尽可能接近热稳极限),又可以提高应急运行时输电导线的温度。这是一举多得的方案,值得研究。

应把电网发展和安全性的提高列入国家发展战略

记者:作为关心南方灾区电网重建工程的专家,您对公众有何希望?

韩英铎:我希望全社会都能提高对电网建设和电网安全重要性的认识。电网是国家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在自然灾害或其他异常情况下,其重要性远超过电源。电网不仅关系到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的安全可靠供电,还会对其他基础设施(如交通、通信等)产生重大影响。应把电网发展和电网安全性的提高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并纳入各级政府的发展计划中,而不仅仅看成是电力企业的自身行为。同时,我们还要彻底改变电力建设长期以来存在的“重发、轻输、不管用”的倾向以及输电网和配电网建设投资长期偏低的局面,进一步加强电网和电源建设的统一规划,使电网建设与电源建设从核准阶段起就能同步进行,同步发挥作用。

在这次抗灾救灾过程中,全国上下一心、可歌可泣;但同时也充分反映出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虽然家大业大,但资源紧缺、运力不足、救援体系尚不完善,抗重大灾害的能力和思想准备也还相对薄弱。遇到类似的难以抗拒的极端性天气灾害时,公众应该理解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困难,主动地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出一些力。譬如,扫雪、破冰、救助滞留旅客等,这是我们公众应尽的义务。在日常生活中,节电、节能、爱护公共设施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该自觉承担的责任。

照片说明:到北京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湖南省郴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湘娥代表在她的房间,向记者展示了两本郴州市抗冰救灾的相册。她言语间充满着对家乡山水的赞美之情,眼神中却透露出几分焦虑和哀伤。“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感到身上的责任是沉甸甸的。我带来了郴州市460万人民的心意,带来了基层百姓的呼声、愿望和要求。”刘湘娥说。

新华社记者王优玲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