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春满大地 情系民生

2008-03-06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三月的春风轻抚神州大地,3月5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让全国各地收听收看大会实况的各界群众备感振奋。大家纷纷表示,报告中关于“民生”问题的阐述,尤为务实、恳切,“字字句句暖心窝”!

关注“民生”问题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

本报天津3月5日电(记者陈建强)今天上午,在天津科技大学收看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实况的各个会场,师生们的掌声不断。校党委书记魏大鹏教授说:“在温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就是关注‘民生’问题。一项项基本生活保障措施的实施,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人民政府为人民’的理念。”

温总理在报告中专门提出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魏大鹏告诉记者,天津科技大学的全体师生员工有决心按照报告精神的要求,不断更新观念,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高水平教育、优质教育的需求。

本报秦皇岛3月5日电(记者耿建扩通讯员朱润胜)“当听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今年中央还要大幅增加教育投入时,我激动得眼泪都快出来了。”听了温家宝总理的报告,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燕秀里小学校长霍素清被深深打动。

“温总理的报告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了各项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特别要感谢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对此,霍素清有切身体会:燕秀里小学是当地一所硬件薄弱学校,校舍陈旧失修。近3年来,海港区先后投入20多万元,让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区里还免除了城乡中小学生的学杂费,完善了每年选派多名优秀教师到农村或边远学校支教的制度。“听了温总理的报告,我更深刻感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我觉得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霍素清说。

让民众充分享受改善民生带来的成果

本报哈尔滨3月5日电(记者朱伟光)聆听了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后,黑龙江各界对报告中提及民生问题反响热烈。黑龙江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院长陈永昌感触颇深地说:“这份报告重点热议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近年来,上学、住房、看病已成群众关注的热点。《政府工作报告》切准群众的脉搏,拿出具体措施来解决这三大民生问题。政府的工作重点由单纯追求GDP总量,转到维护社会正义公平、构建和谐社会上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倡以人为本,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为根治民生难点问题提供更多新的体制环境和机制支撑。”哈尔滨市平房区区长刘忻收听完报告后,把报告和自己的实际工作结合了起来,他说:“在总理的工作部署中,出现了一连串引人注目的数据,将财力向改善民生和制度性建设集中。我们作为基层政府,更应该以‘听民声、纳民意、为民用、由民管’的四民理念为指导,用改善民生做动力,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让民众充分享受改善民生带来的成果。”

本报北京3月5日电(记者赵秋丽)今天上午,在听取了温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之后,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新亭告诉记者,报告的鲜明特点是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客观全面、求真务实、凝聚人心、鼓舞干劲、上合党心、下顺民心的报告。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财政厅厅长尹惠敏说,温总理的40多页报告,有9页是关于民生的,字里行间,情真意切。今年,山东将再筹集资金17.66亿元,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八项新惠民政策。今后,山东省将进一步集中财力向“三农”和重点事业倾斜,向民心工程和和谐山东建设倾斜,切实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本报海口3月5日电(记者魏月蘅)“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最大的亮点之一是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中共海南省委党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彭京宜教授说,“这些政策包括‘免费清单’(如今年秋天起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保障清单’(如建设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投入清单’(如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支出5625亿元)等,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温总理说得好,船队的速度不是由最快的船决定的,而是由最慢的船确定的。”海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北平则指出,温总理在报告中提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这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对高等教育发展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为高校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要求。

本报上海3月5日电(记者曹继军)“温家宝总理的报告,从政府工作的角度具体地总结了过去五年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并就今后五年政府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目标和任务,全面而务实地体现了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党委副书记童世骏说。他认为,温总理的报告,既讲成绩,也讲问题;既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和平均水平的提高,又强调最困难群体生活的改善和最低生活标准的提高,体现了政府工作的全局任务和重点责任;既重视经济意义上的民生改善,也重视非经济意义上的民生改善;既谈民生,也谈发展,从而一方面明确经济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加固民生改善的基础,体现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