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理论的阳光照亮变革征程

2008-03-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丁海明 姜文明 包国俊 本报记者温庆生 我有话说


专家方阵军容严整


国际交流日趋频繁


理论模拟推演论证


图上作业决胜千里


评点世界军事走向

50年前,功勋卓著的叶剑英元帅带领2位大将、8位上将在北京西郊红山领导创建新中国“军事科学智库”。半个世纪以来,科研工作者不懈努力,中国军事科学事业得到空前发展,特别是在中国军队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的重大变革中,军科人着眼军队建设的历史性转型,研实情,进良策,做引领伟大时代转折的理论先导,构建了理论、决策、实践良性互动的军事科研创新体系,完成2300余项重大科研成果,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当今“大国策”和“隆中对”

在我军许多重大战略决策中,都闪耀着军事科学院专家学者的思想智慧之光。

上个世纪70年代,在国家安全面临威胁的时候,院领导率领专家深入“三北”边境地区调研,研究探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的人民战争问题,创造性地提出我军在未来作战中的指导方针和作战方法。

当年,南疆激战正酣,当时的军事科学院领导就率领研究人员奔赴前线,从炮火硝烟中为我军新时期战略方针调整取回“真经”。

2005年暮春,军事科学院主要领导率领40多位名专家学者组成的考察团走向东南沿海。这支队伍,汇集安全战略、战役战术、军队建设、军事运筹和世界军事等多个研究方向的军事理论研究英才,对军事斗争准备一线部队展开联合调研。

从这一年开始,这样的集体调研,就成为军事科学院长期坚持的制度。2006年,40余名科研骨干组成的考察团,奔赴山东和辽东半岛各军兵种部队;2007年,又有40多名专家学者走进祖国大西南……走向一线的集体调研,为军事科学院科研转型拉开了序幕。

与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步伐同频共振,军事科学院努力构建着具有我军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充满发展活力的新型军事科学体系。因为军事科学院地处北京西山怀抱的红山,军事学术界把这一新型军事科学体系称其“西山兵学论坛”。

近年来,“西山兵学论坛”风生水起,分外活跃。军事思想、国家安全战略、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军事历史研究成为国防和军事决策的重要前提和依据;世界军事研究为全军掌握世界军事发展趋势、了解外军发展动向、推动战法创新提供着知彼知己的“参照系”。在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军事理论研究仿佛一场永无休止的博弈。“西山兵学论坛”发出的声音,犹如当今时代的“大国策”和“隆中对”。

近年来,全院致力于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研究,把科研重心聚焦于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等重大课题,着力增强科研成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相继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在建军、作战、管理、保障等研究领域,军事科学院注重核心概念、核心理论的设计创新,提炼出“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军队现代化科学发展”、“军队建设的战略管理与战略筹划”、“机械化条件下的军队训练转型”等一批内涵丰富、定义准确的科学新概念。

在维护国家利益和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以及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战略对策等重要研究领域,专家们推出了《当代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形势和应对思考》、《大国崛起和发展中的国家安全战略选择》、《中国和平发展中的强军战略》等重大研究成果。截止到现在,有数十项科研成果受到军委、总部通报表彰和肯定。

“十五”期间,军事科学院创造百余项重大科研成果,为军委、总部战略决策提供重要咨询。2003年以来,军事科学院有8位资深军事专家走进中南海,为中央领导介绍国家安全战略研究和我军建设发展的最新成果。

从“谈兵论剑”到“科学实证”

军事科学院一座现代化的军事运筹分析研究所吸引着众人的目光。

这座建立在高技术平台上的“战争实验室”,让我

军作战研究从谈兵论剑式的智慧思辨,走向计算模拟式的科学实证。

过去,你很难想象会把军事理论搬到实验室进行实验论证。如今,进入信息化时代,军事科学院建设具有信息化战场环境仿真和体系对抗评估功能的联合作战实验平台,运用高科技手段打造“战争实验室”。对于军队的作战理论、训练水平、组织体制等是否适应未来战场需求,做出定量描述。这是标志着我军军事科研人员从“机械化思维”到“信息化思维”观念转型的一座里程碑。从此,军事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战争能否打赢,先用实验模拟、用数据回答。在“战争实验室”中,兼通军事指挥与信息技术的专家学者,把虚拟作战空间的对抗和厮杀,变成一组组数据,从作战编成到作战方案,都在数字化的仿真模拟中经受着缜密的计算检验和动态的推演论证。

这一手段的运用,不仅可以使新的军事理论得到验证,而且也使军事活动的精确性和针对性大大增强,甚至让古往今来军事家向往的“先胜而后求战”变成现实。近年来,“集团军作战能力量化分析系统”、“作战推演信息支持系统”等都在实际应用中收到良好效果,已经有21个模拟论证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在研究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今,“联合作战仿真系统”、“联合战役推演系统”、“战略评估系统”等重点项目投入模拟论证。这些课题的展开,将更好地为我军高层决策指挥提供管用、先进、可靠的实验数据和模拟结论,为未来军事斗争提供科学量化分析依据,为打赢未来战争提供崭新的决策支持手段。

信息化战争的体系对抗、联合作战等主要特征,呼唤着崭新的科研思路和格局。

一组数据折射出这一进程:近年来,来自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的研究人员比例,增加11个百分点,在全院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中,有担任部队各级指挥员经历的占到了60%,一批作战部队指挥员走进科研行列,涌现出一批兼通军事运筹和信息技术的青年专家学者。在研究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各个领域,他们担负起最富挑战的重大综合性研究课题,一改过去那种各自为战的“单一兵种作战”方式,一个课题汇聚八方之力,从全军到全国,从跨军兵种到跨学科,联合攻关频频上演。随着攻关协作、技术开发、人才引进和关键项目创新等一些重要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军事科学院的专家们相继破解了复杂电磁环境对作战行动的影响、作战需求分析、作战能力评估、作战目标选择、打击效果判定、战争风险预测等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大量难题。

从“中国军事科学学会”、“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等全国全军性学术组织的建立,到承办“孙子兵法国际学术交流会”、“第二次世界大战国际研讨会”、“香山国际论坛”、“中国与东盟(10+1)高级防务学者对话”等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从几代军事专家接力编纂完成《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到第一部《中国军事通史》问世……军事科学院的学术业绩有目共睹,影响波及全球。

一批新兴军事科学的学术殿堂正在这里奠基。空间战略学、信息作战学、反恐怖作战学、军事社会学、军事心理学、军事文化学等新兴学科迅速成长,控制论、系统论等新兴学科在这里与军事学联姻,填补了中国军事百科的许多空白,衍生诸多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军事科学院推出一大批颇具价值的理论专著,不少成果成为新兴军事学科的“开先河之笔”。

责任意识与使命担当

2007年6月,全军军事训练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交流的10份材料中,军事科学院专家执笔撰写的占了3份。

会议刚刚结束,军事科学院“军事训练变革网上论坛”点击率就直线上升。几个月后,机关从2000多份有价值的跟贴中精选出数十篇,汇编成论文集和观点荟萃,专家们争相传阅,一时洛阳纸贵。

与此同时,专家们出现在全军各大合同战术训练基地和军兵种部队训练协作区。蒋亚民、姚江宁、段伦宗等训练专家深入部队演兵一线调查论证,把部队训练转型实践中的“瓶颈”问题带回研究室,展开新一轮攻关,撰写出《推进我军特色军事训练变革的战略思考》、《积极推进信息化条件下我军特色的军事训练变革》、《努力推进我军军事训练又好又快转变》等一批研究报告。

在“和平使命―2007”联合军演中,研究员郑守华作为导演部理论专家组成员全程参加演习。部队出征前,他为官兵们上了一堂《中俄两军反恐情况研究》的辅导课,牵头撰写《反恐作战理论成果汇编》和《反恐战例精选》两本手册。在战役指挥部的演习推演中,他提出的“敌情分析和作战计划应突出反恐作战特性”等建议被采纳,有力地促进了与外军的指挥协同。演习结束后,他撰写的《运用作战理论指导联合军演》的总结报告,受到总部高度重视。

2003年早春,军事科学院著名军制学专家王法安带领课题组向军委、总部递交了一份学术报告,建议在全军开展大联勤改革。第二年,全军大联勤集训在京举行。此后,军事科学院承担了“大联勤背景下作战指挥与后勤指挥的关系”等课题攻关任务,撰写的《我军大联勤体制模式研究》、《我军大联勤总体方案研究》、《三军一体化保障研究》、《我军大联勤体制下军兵种部队后勤保障管理问题研究》等4个研究报告进入高层决策。

春去秋来,军委、总部赋予济南军区的大联勤试点任务到了收获的季节。去年,军科军队建设研究部将近三分之一的力量,投入到军委、总部组织的试点成果评估中。通过对济南战区陆军部队、济空、北海舰队和第二炮兵某基地的全面调研,该部倾两个研究室的力量撰写出一份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评估报告,受到军委、总部的好评。

在我军每次重大改革的前夜,军事科学院的专家学者都一次次地把理论创新的种子,播洒在部队的“试验田”。

为建立我军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指挥理论体系,军事科学院课题组3年完成了33个相关课题研究,拟制出司令部条例、联合作战指挥、联合战役协同等方面的军事法规,组织撰写了《我军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研究》等12份研究报告,编著了《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研究》等8部理论著作。为我军在这一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同时,他们还展开了《21世纪初期军队建设发展规划》课题研究,从理论高度回答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军队建设管理教育的影响、新时期军队建设特点规律、士官队伍建设发展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对策和建议。

军事科学院建院之初,叶剑英元帅题词倡导科研人员“三更灯火五更鸡,甘把忠骨埋红山”。半个世纪来,军事科学院专家学者发扬“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精神,在转型期的众说纷纭中,始终坚守神圣的学术阵地,科学严谨地解答着每一个时代课题。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当军事科学院的专家们总结“军科精神”时,“解放思想”、“科学精神”等成为点击率最高的词汇。

军事科学院科研指导部部长黄星说,在未来信息化战争的挑战面前,我们需要这样的科学标尺和清醒认知。在我军建设全面转型的历史机遇期,我们需要这样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在军队建设发展的重大决策面前,我们需要这种正本清源、敢于直言的理论勇气。(本版照片均为军事科学院提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