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经118.1°,北纬30.1°,有一片连绵起伏、婀娜多姿的山脉,她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山脉面积1200平方公里。她,就是黄山。
黄山奇峰林立,峰峰秀美,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为人们称之为“五绝”。号称“五百里黄山”的精华部分,是约160多平方公里的黄山风景区,1985年就入选全国十
难得人间有此山
“难得人间有此山。”古今中外,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普通游人,无不惊叹黄山的风光。“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一代诗仙李白登临黄山,面对大自然赋于黄山的生花妙笔,诗兴大发;“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为之感慨万千。
黄山,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遥望苍黛得名。后因传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成仙,唐玄宗信奉道教,故于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六月十七日改为“黄山”。黄山在四亿年前元古代震旦纪是古扬子海,两亿年前中生代三迭纪“印支地壳运动”变为陆地。历经多次造山运动的磨砺和第四次冰川的洗礼,逐渐形成雄奇险幻的景色,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
黄山有名可数的景点800多处,命名的山峰有36大峰,36小峰。其中莲花峰、天都峰、光明顶三大主峰,海拔均在1800米以上。黄山一年四季风景各异,春有漫山杜鹃,十里桃花,姹紫嫣红;夏有涌泉池清,峭壁飞瀑,层峦叠翠;秋有丹枫如火,山花流芳,层林尽染;冬有玉树琼楼,雾松冰挂,晶莹雅洁。黄山素有“华东植物宝库之称”,共有高等植物217科1664种,其中原生植物1446种。主要有黄山松、黄山杜鹃、天女花、木莲、红豆杉、铁杉等。植被覆盖率达92%,森林覆盖率达83.4%。珍禽异兽种类繁多,群落完整,生态稳定平衡。动物共550种,主要有短尾猴、四不象、小灵猫、苏门羚、梅花鹿、娃娃鱼、白鹇、八音鸟、相思鸟等。
一草一木有定规
“我们是黄山的‘看山人’,在为全人类守护黄山。”黄山市委书记王启敏常常这样对客人做自我介绍。为了做好世界遗产保护工作,黄山市和黄山风景区管委会一直坚持依法治山,对一草一木的保护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在多年遗产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实践中,黄山全面履行《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环境保护法》、《文物保护法》、《森林法》、《风景名胜区条例》、《地质遗迹保护条例》以及安徽省《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将一切保护、管理、建设置于法律约束之下。为规范保护和开发,1982年就编制了第一轮《总体规划》,1988年经国务院同意由建设部批准实施。安徽省2002年7月决定开展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历时五年,十易其稿,去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实施。
为确保规划得到严格执行,管委会建立并实施了一整套以规划为控制依据的项目管理和审批程序,凡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予立项;凡选址不利于保护人文古迹和自然资源的、方案设计与风景名胜景观不协调的项目,坚决不予通过;凡在建的项目,均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先后制定出台了《黄山风景区管理规则》、《关于黄山世界文化遗产发掘、打造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数十个办法和规定。同时,积极开展世界遗产地保护的系列研究,相继开展
了黄山风景区游客时空分布环境容量、总体规划实施策略与机制研究、避雨设施专项规划、花岗岩地貌等系列研究。
一切尽在掌握中
“科技手段让我们有了‘千里眼’、‘顺风耳’,风景区的一切尽在掌握之中。”说起黄山世界文化、自然“双遗产”的保护工作,黄山风景区的管理人员充满自信和自豪。
的确,黄山人有充分的理由自信、自豪。在黄山,仅“双遗产”监测,就形成了设施先进、制度完善、措施到位的13项系统工程。不仅有防火、森林病虫害、大气环境质量、污水、水质和地质灾害监测,有摩崖石刻、古建筑、古蹬道专项监测,还有旅游、建设活动、人工影响天气和社区监测。整个黄山世界遗产的监测工作,监测结果适时在景区的门户网站发布,关键项目直接反映到景区资源保护管理指挥调度中心,进行有效调度。
山区保护,最突出的问题是火灾。黄山上世纪80年代就重点建设防火监测系统,在全国景区率先组建了专业防火队伍,1989年又在全国率先实行核心景区定点吸烟制度,并于2003年10月份全面推行景区室外禁烟;管委会与周边乡镇建立了联防机制,加强对野外用火的管理;积极实施人工增雨和人工增雪,缓解防火压力。到2007年底,黄山风景区已保持了连续28年无森林火灾。松树线虫被人们称之为“松树癌症”,景区一期投入6000万元,在名胜区外围划定了长100公里、宽4公里的防护隔离带和森林病虫害检疫、检查体系和普查防治体系。多年来,黄山风景区未发生一起大面积难以控制的森林病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