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发展的财富

2008-03-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倪迅 我有话说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有创新人才作保障。记者在两会上听到许多代表、委员的呼声:让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能否创造一个让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氛围,是能否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的关键。

必须把造就和吸引创新人才放在重要位置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把造就和吸引创新人

才放在重要位置,在科技界的委员中这个话题非常集中。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成就,到处闪耀着我国广大科技人员智慧的光芒;新的历史时期,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更多的创新人才。在农耕社会,“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工业社会,“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在走向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的现代社会过程中,“谋事在人,成事在人,尤其在创新人才”。

农工党副主席何维委员提出,“目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产品的附加值比发达国家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结构性矛盾,推动我国由世界制造中心向世界研发中心的历史性转变。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是实现这个战略目标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为培育创新人才提供了极好的机遇。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2006年大学毕业生达413万人,比美国、日本和法国加起来的总和还多。我国共有90余万留学生在海外求学,其中20多万已学成归国,占留学生总数的近四分之一。2006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达到37万。许多代表、委员都说,中国巨大的市场优势和人力资源是创新的沃土和动力,把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变成创新和竞争的优势,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

同时,我国人才队伍结构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所长田静委员说:“我国人才队伍在创新的素质、结构和能力上,仍然不能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科技日报社社长张景安委员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要解决结构性矛盾,“改革开放靠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更要靠人才。目前我国拥有科技人力资源总量3500万人,高校学生2500万人,总量均居世界第一;研发人员140万人,位居世界第二。但在人才质量上,我们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几乎所有学科和技术领域都缺乏世界一流科学大师和领军人物,而这个指标恰恰最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在该学科和技术领域中的国际地位和水平。”科技部战略研究院的报告显示,在进行比较的60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科技人才资源竞争力位居第35位。其中人才培养开发的市场需求适应性列第55位,合格工程师第57位,高等教育成绩列第51位。要改变这种结构性矛盾,必须下大力培育一批创新人才。

要让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解决创新型人才难题,要努力把引进和培养结合起来。何维委员指出:“关键看下一步怎么培养、发掘,让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他认为,“引进不一定仅限于华裔人才,要有不分国界的大开放概念。比如滨海开发区,我希望它能成为本世纪新的硅谷。我一直有个建议:建一个不分国籍的国际化科技研发园区――世界新硅谷,吸纳全世界各地科技创新人才,为他们提供优惠条件,帮助他们实现创业梦想。”

不少代表、委员指出,对创新人才要分类培养,并且注意各类人才的相互衔接。在科技领域,创新人才可以分为三类:基础科学类、应用基础类和应用类。三类创新型人才缺一不可。基础科学类是以科学问题为导向,工作方式以自由科学探索为特征,工作重点是对原有理论和知识体系的完善、突破与超越,需要自由、宽松的氛围,完成任务的体现方式是获得科学发现。在这个问题上,代表、委员们无一例外地强调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委员说:“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基础研究在自主创新中起着根本性的引领作用,应高度重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开展经常研究、培育重大原创性成果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培养创新人才要注意改变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上海市气象局学术委员会主任徐一鸣委员说,为何我们难以实现科技创新?我认为,主要是因为我们缺乏创新的能力,而创新能力不足与教育方式的弊病有着根本的联系。这使我们不得不对传统的教育方式作深层次思考。要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多思考,提倡思维创新,这才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根本方法。

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作为政府的最大责任

培养创新型人才,政府的责任是任何人也替代不了的。这是许多代表和委员共同的看法。民建广东省委副主委黄庆勇委员建议:“要把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作为政府的最大责任。”

张景安委员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中国有很多好做法。比如像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支持科技人员创业的“孵化器”,就是政府促进孵化企业家的一个好措施。现在,我们很多开发区已经成为研发中心的孵化器、孵化知识产权的孵化器。政府采取这些支持企业创新的措施,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育和成长。

滨化集团董事长张忠正代表也说,创新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国家要为培育创新型人才提供政策和经费支持。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一批敢于长期探索科技前沿问题的人才队伍。为此,国家要鼓励各种基础研究,营造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凝聚一流人才,增加科研经费,加大创新链条的上游储备,提高国家的原始创新能力。特别是我们要对基础研究提供稳定的支持,让一部分人能够静下心来潜心研究,让更多的尖子人才愿意从事基础研究。

代表、委员们不仅提出了问题,也提出了许多可操作的建议。比如田静委员就建议,政府可以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技术岗位分级制度,强调岗位的动态需求属性,弱化其职称与功利属性,切实解决和规范科技人才的岗位工资、绩效经费来源。在经费投入中,逐步扭转重物轻人的做法,以人为本,提高人员成本的预算水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