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军医大学以优化、规范一堂课为抓手,实施教学精品工程,一年来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9部,国家精品课程增至两门;入选全军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5篇,连续4届居全军院校前列;本科生、研究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挑战杯”竞赛和数学建模竞赛连创佳绩,名列全国高校前茅。
一份不足两页、被标定为“不重视、不负责、不严谨”的缺陷教案在全校范围内展示,在全校引起震动。该校组织专人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归纳梳理出5类23个方面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
三医大政委高福锁态度坚决:“必须扭住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放松,坚决纠正教员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教学工作的排头兵是教员,教员的主战场是课堂,必须对每一堂课精雕细琢,才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为此,校党委出台《关于加强教育训练与教学改革的决定》、《关于加强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大力实施教学质量建设工程,开展“教学质量年”主题建设活动。一时间,教员们从优秀教案中取精,以缺陷为戒,对照《决定》、《意见》找差距,盯住问题抓整改,形成“重教议教,人人关心教学,科研服从教学、教学服务科研”的良好局面。
4人同授一堂课
学校组织“精品授课”擂台比武。所谓“精品授课”,就是4个人接力授一堂课,各讲15分钟。这样授课,难就难在4名参赛选手必须分清层次――本教研室的教学领军人物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搭配;难就难在授课需要整体配合、思维接力、知识衔接等综合素质。通过同上一堂课,为新老教员搭建起以老带新、互相交流、取长补短的平台。
比武竞赛时,17个教研室的授课堂堂精彩,学员爱听,专家称赞。说起同授一堂的初衷,缘于青年博士小肖,经考核后取得“岗前培训合格证”,他的科研能力很强,但教学中不能把知识系统、有条理地讲授给学生。在一次网上的随机调查中,学员对这位博士授课质量亮起红灯。
这件事引起校党委的高度关注。为什么教学的各个环节和过程都进行了控制,提高教学能力的各类讲座、培训和比武竞赛没少搞,但在少数教员身上还是不见成效?调查中发现了症结所在,平时大家各忙各的,互相之间帮带交流的比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数青年教员授课技能的提升。于是,搭建研究交流平台成为迫在眉睫的事,催生了“精品授课”擂台比武,逼着大家坐在一起,认认真真研究教学。通过凝聚教学团队集体智慧的一堂课,不仅提高了教研室教员的单兵作战能力,而且很快形成团队作战能力,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对此,三医大校长王登高深有感触:“教学质量是逼出来的、促出来的。通过这次团队授课,培养了大家团队意识,把课程教学建设成精品、把实施过程设计成精品、把讲授环节打磨成精品,用精品课培育精品学生的理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全校上下营造浓厚的重教重学氛围,在培养新型军事医学人才上迈开新的步伐。”
200份听课记录
在第三军医大学的校园里,课堂上,活跃着一支头发斑白、精神矍铄的老教授队伍。他们是扶“红花”的“绿叶”――由学校老专家老教授组成的“教学督导组”。
一摞厚厚的听课笔记,记载了200多名教师讲课情况。
这是三医大教学督导组组长、原副校长罗成基教授的听课记录,上面不仅记录着对每位教师授课的意见,而且像“语速”、“语气”、“表情”、“逻辑关系”等都一一列出。
迄今为止,“教学督导组”督导教员7000多人次,13700余小时,对全校教员的督导覆盖率达到100%。他们在督导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课内听课检查和课外业务指导相结合”、“单一课程全面督导和多门课程断面考察相结合”等多种工作模式,对日常教学的全过程实施了全程监控和督导。
在督导过程中,他们从关爱的角度出发,用放大镜翻箱倒柜找问题,以鸡蛋里也要挑出骨头的严谨治学态度,加快教师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业务技能,提高教学组织艺术的步伐。
从抓“教学精品工程”入手,使三医大的教学质量年年上台阶:去年以来,学校新增“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各1名,3人获2007年度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22人获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