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有了极大提高,但另一方面,对自然环境也造成了破坏和损伤,生态环境呈现日益恶化的趋势,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人类要实现永续发展,必须从哲学高度反思和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新的价值观和实践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首次写入党的政治报告中,这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人类不能单纯向自然界索取物质利益,而不顾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的恶化,必须考虑到自然界的供给能力、生态和承载能力、环境的容纳能力。我国人均资源不足,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估计,如果在全球维持一个西方国家那样的物质社会,将需要几个地球的资源,现实绝不允许我们依靠过度的消耗资源来发展经济。所以,如何爱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就要从大讲生态文明做起。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系统论认为,整体的价值优于其中任何一部分,整体的重要性高于其中任何一部分,任何一部分的利益都要服从整体利益,任何一部分的运行都要以不破坏整体秩序为限度。人与自然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因此,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专家强调,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要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可见,人的“自然本质”和自然界的“属人本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树立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整体观念,人类的行为才能体现目的性与规律性的有机统一。
维持好自然界的平衡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求利行为,使得人们不断探索、利用、征服、统治自然,企图使自然界成为服从于人类有用性的奴隶。这就彻底改变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科技固然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也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态,但科技永远也不能把人类从对自然的依存中解脱出来,而只是转变了这种依存的方式和特性;科技使人类从某些对自然的依存中解脱出来,我们利用科技又同自然建立起一些新的依存关系。
如果一个物种与其周围环境过于不适应,那么该物种就会自然灭绝,而生态系统则会延续下去。人类的行为一旦超出生态系统的阈限,生态系统就会丧失自我调节能力和恢复能力,生态系统就会衰退,甚至崩溃。人类对自然的干预使得物种加快退化,如果以这样的趋势持续下去,自然多样性将会受到严重的威胁,物种之间相互依存达成的平衡状态,将会连续不断地遭到破坏,物种的进化功能将被摧毁。
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人类对待自然界的态度,在经历了古代的“崇拜”“敬畏”、近代的“征服”“战胜”之后,必须向“平等和谐”的心态转变。自然界是人类的平等伙伴,人类要尊重其应有的价值和权利。自然界生态系统价值的多样性为人类自由发展提供了充裕的空间,人类的自由发展是全面的、多元的。
我们今天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又要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价值的多赢。人类只有树立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理念,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才能在行为上爱护自然、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才能主动地适应、补偿、调整和恢复自然;才能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自然界整体功能的发挥和有效利用,为人类的生存、发展、自由,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