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解放思想 锐意进取 为边疆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008-03-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红武 张利 我有话说
2007年8月末,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31期高校领导干部进修班开班仪式上,当147名高校领导干部学员听到大理学院自费选送10名中层干部和大家共同学习的介绍,立刻对这个学校投来了关注的目光。一个月后的结业典礼上,大理学院小组所作的“运用SWOT方法进行发展战略制定训练的课题报告”中展示出来的大理学院改革建设发展的成
就,又引起了一个不小的轰动。

其实,这个地处西南边陲,坐落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学校,在当地有着较好的声望。尤其是近年来学院发展建设取得的成就,更是使各级领导、各领域专家、各地游客在到此考察、交流、观光后,获得了深刻印象,并留下了诸多的感慨和评论,国家有关领导人到学校调研后曾评论说:大理学院成为中国高等学校合并的缩影,是成功的典范。

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

2001年10月,由大理医学院、大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云南电大大理分校和大理工业学校并入而成的大理学院正式组建。这一年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已经进入了第3个年头,中国高等教育也即将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相比此前北大、清华、浙大等33个学校的合并调整,大理学院的合并组建似乎难以引起更多的关注,更何况当年全国共批准新设置的普通高等学校就有210所之多。众所周知,一所有影响、有竞争力的高校,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而像大理学院这样在西部、边疆、非省会城市、民族地区新组建的大学,其未来和前景如何,这是搁在大理学院师生心里的一个沉甸甸的问题。

在各种问题和困难迎面涌来的时候,学校决策层则解放思想,迎难而上,深入实际广泛调查研究,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党委书记王毅给全体师生作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我们的选择”的报告,并向全校教师提出“育人,育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时任大理学院院长现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的高峰同志,带领干部职工在推动工作中思考研究“发展什么,如何发展”这一事关学校未来的重大课题。全校师生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凝聚出高度统一的意志:事业前景不会在抱怨中产生,大理学院不能因起点低、条件差而退却止步,不能因合并的繁重工作而延误发展。

于是,解放思想成为了大理学院精神的原动力。师生思考最多,校园里最流行的就是“学校的定位、规模、校区设置、学科设置”;“走科学的、具有‘造血能力’的、健康持续的发展道路”;“走规模、结构、质量、特色、效益协调发展的道路”;“走科学合理,内涵丰富、学科交叉、具有特色、保证质量的发展道路”这样一些语汇和命题。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有力支持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下,大理学院党政领导班子认真研究和分析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以一种求真务实的精神,寻准自身的优势、弱点、机遇和挑战。学校从“育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出发,明确提出了“立足大理、服务云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的办学定位;坚持“围绕目标打基础,突出特色创品牌、深化改革求发展”的工作指导方针;确定“调结构、升层次、扩规模、保质量、上水平、重特色、求效益”的工作思路,明确提出了“巩固提高现有优势学科专业,加强应用性学科专业建设,积极设置主要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面向高新技术产业、面向第三产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的学科专业建设指导思想;确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突出特色、个性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培养模式。以一种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气魄去开创一条富有特色、科学发展的路子。

在改革创新中开拓局面

办学思路、定位清晰后,学校启动了教学建设、人才建设、条件建设三大工程,大理学院成为一块变革的热土,迈入了全面发展的道路。

学校的教学建设工程紧紧抓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一龙头,进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修订,压缩基础课增加专业课,增加实践、实习的教学时间,形成了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造了一批老专业,设置了护理学、医学影像学、旅游管理学、艺术设计等一批社会需求大,岗位适应性好的应用型新专业,并遴选了12个重点建设专业;在全校范围内遴选出30门课程作为应用型示范课程,开展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改革;开展了“百名教授进校园”计划,共聘请国内外教授200多位到学校上课,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为了把重点学科与重点专业建设结合起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狠抓实验室建设,在继续加强理工科实验室的同时,探索建立文科类专业实验室;在国内外广泛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共建立4所附属医院、12所教学医院、40个稳固的教育类实习基地,其它专业实习基地100多个,包括国内的北京301医院、武警总医院,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的实习基地;在云南率先建立了“专业质量标准”和“本科应用型示范课程”建设,并在全校范围内提出重视和加强专业核心技能训练的课题,组织编写了核心技能培训教材,强化专业核心技能培训工作,使学生具备顶岗能力;与用人单位零距离办学,直接为企业生产岗位培养人才;推行双证书制,培养了学生“一专多能”的工作能力;实现学生自愿调转专业的规模化,近3年来就有500余人根据自己的志愿调转了专业。

人才建设工程使人才得到高度尊重、培养、使用。学校每年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比赛和教学示范活动,举办各类培训班,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制定了一系列师资培养的规定和制度,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教师队伍迅速成长。学校从879名教职工,488名专任教师,副高以上职称人员118人的师资队伍,发展到教职员工1100人,其中专任教师700余人,正高职称81人、副高职称230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40%以上的师资规模。学校现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名、享受过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名、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8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5名、云南省教学科研带头人2名、云南省教学名师1名。

在条件建设工程的推动下,先后筹集7亿多元建设资金以加快学校建设发展步伐,固定资产由1.2亿发展到7.8亿;投入1.1亿购置教学仪器设备,1000万购置图书资料;占地面积由500余亩发展到2500多亩,建筑面积从原来的17万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45万平方米。尤其是新建的古城校区,建筑群气势恢宏、灵气四溢,校园内山泉环绕,石阶层叠,被社会誉为风光山水好,生态效应佳,校园广场靓,建筑富有特色,居住条件宜人的山水园林大学。

经过7年的艰苦奋斗,大理学院以新的面貌毅然站立于高等学校之林:

生源广了――面向28个省、市、自治区招收学生,外省籍学生近1/3;

结构变了――从合并组建之时仅有3个本科专业,24个专科专业,本科生不足1/3的学校,发展成为有36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本专科生达13000人;

办学层次高了――学校有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招收研究生175人,首届20名硕士研究生已圆满毕业;

辐射面宽了――有来自15个国家的522名各类留学生涌入学校求学读书;

实力强了――科技竞争力跃居全国257位,大理学院在“中国大学校友会网”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上每年以近100名的速度迈进,2007年名次为322名。

2007年学校再次召开了教职工代表大会,现任院长戴志明教授在会上提出了新的发展蓝图和工作思路:“十一五”期间,大理学院将以“实现更名‘大理大学’为奋斗目标,突出教学科研两个重点,加强教学、人才和条件三项建设,发挥医学、教育学两大优势,打造民族文化研究、辐射南亚和东南亚两大特色”为发展思路;继续以“立足大理、服务云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和东南亚”为定位;以“培养思想品德优良,基础理论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内先进、在国内和南亚、东南亚有一定知名度的区域性综合大学。

在培育人才中实现价值

大理是一个有着重教兴邦传统,人文厚重的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学院合并组建前的大理医学院和大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先后培养了3万名各类人才,为地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大理学院继承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以科教兴国、文质化俗为己任。

学校高度重视师生政治理论学习,积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认真抓好大学生政治理论课和形势与政策课,增强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学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实施了“两大规范”、“三项制度”和“四种机制”的师德建设“234工程”。涌现了以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树楠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模范教师。学校先后表彰了优秀教师标兵13人次,优秀教师97人次,师德先进个人51人。他们以求真务实、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教书育人职业精神和特有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着学生。

学校坚持学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相结合,与教学、科研、创新实践相结合,构建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学风建设体系。以培养学生基础文明素质为核心、重视道德教育,倡导文明修身的教育形式,形成学风建设的体制机制,充分利用“五四”运动、“一二一”运动等重大纪念日开展教育活动,加强了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广大学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考风优良,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积极性高,积极参与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形成了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良好学习风气,并真正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003年大理学院的学生以实际行动响应“到西部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参与到团中央、教育部组织实施“西部志愿者计划”中。当年共有182名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其中40位同学提出愿意到西藏去。经过选拔,有24名学生成为全国“西部计划”志愿者,其中有13名同学去西藏,几乎占了全省28个名额的一半。而且沸腾的激情从未消退,学校连续四年被团中央、教育部评为先进单位。

学校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每年资助学生科研立项近100项,项目实施以来共资助490项科研课题,结题308项。近年来,共有7960人次参加了国家、省级的各类课外学术科技文化活动赛事,有692人次获奖。其中,先后3次参加省级“挑战杯”活动三届,共有88人次获奖。学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刘莉莉在CCTV英语演讲比赛中获云南赛区一等奖;旅游管理专业2004级学生胡丹霞在深圳上海宾馆服务技能比赛中获二等奖,并作为代表参加中航集团服务技能大赛决赛;2005年大理州中学教师讲课比赛,15名一等奖获得者中有11名都是大理学院的毕业生。

大理学院2006年、2007年两次获得云南省高校第一名,并获得云南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一等奖。对于一个30多个本科专业都是新建专业的新合并组建院校来说尤其难能可贵,也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思考,因为大理学院培养的学生非常适应社会的需要。护理学专业是其中代表之一,他们的毕业生之所以受到云南省内外医疗机构的广泛欢迎,是因为这些学生常常在实习阶段就被医院评价为“今天来医院报到明天就能顶岗上班的实习生”。

……

在大理学院古城校区校前区广场上,有一个十棵石柱组成的《学海巨人》雕塑群,许多历史上的伟人、大家的美德和业绩,深深地镌刻在大理学院人庄重而严肃的思想和情感上。巨人们见证着学院的成长,也喻示从这里走出去的学子们,每一个人都可能和巨人们一样,被雕刻,被记忆,被景仰。大理学院只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人民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无愧于历史,无愧于社会,无愧于人民。

在学海巨人前,大理学院写下:肩负使命,开创未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