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运用活教材走进大课堂

2008-03-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夏斐 通讯员 谢晓丽 我有话说

“在辛亥革命博物馆讲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进学校餐厅义务劳动体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走出校门到工农群众中调研,以深入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指导大学四年的人生规划……没想到,大学里的思政课也妙趣横生!”近日,记者从武汉科技大学06级

学生王斌的博客上看到这样的感慨。

自2006年秋季全国高校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以来,武汉科技大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寻求改革与突破,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把思政课打造成了大学生真心喜爱并终生受益、毕生难忘的优质课程。

以完善制度作保障

为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武科大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教学领导小组,整合教师队伍,多次组织老师集体学习、集体备课、编写教案,并先后选派十余名骨干教师参加教育部、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培训,还不定期开展校内全员培训,切实保证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质量。除正常教育教学经费外,学校每年下拨10万元经费,作为专项资金,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以制度完善作保障。学校引入教学督导制度,聘任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思政课退休老教师,深入课堂,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强化质量管理。同时,实施教学效果考评制度与奖惩制度。每学期,教务处组织所有学生对所有任课教师的所有课程进行评价,并以此作为晋升职务、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对师德水平或教学效果差的教师,责令其整改。严格的教学督导制度和教学效果考评与奖惩制度,确保了思政课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形成了长效工作机制。

武汉科技大学校长孔建益教授说,“80后”这一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很高,但对复杂的历史、社会问题缺乏深入了解。在思想文化多元化的信息时代,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政课就必须摆脱空洞说教、教条式灌输的“老面孔”。如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用“活教材”教“活”思想政治理论课,让学生在实践中收获真知,成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化课堂教学为立体教学

以改革为契机,学校对实践性教学进行大胆探索,化课堂教学为立体教学。学校专门出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实施办法,对思政课4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学时和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作出规定。其中,《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54个学时中必须有10个学时为实践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6个学时中必须有8个学时为实践教学。为避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学校作出社会实践要占平时成绩的60%的统一规定,并要求任课教师在开课时,就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形式、结果明确告知学生,让学生担任教师的监察员。

在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中,以研促教。学校思政课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围绕案例教学、问题教学、情景教学、辩论教学、师生互动等教学方法进行研讨,汇集理论研究成果36篇,由湖北人民出版社结集出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甚至将课堂设在博物馆,搬进了食堂。

2007年5月,学校160余名文法学院的大一学生,在武昌辛亥革命博物馆进行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武汉的革命史迹丰富,是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的“活教材”,为了让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武科大决定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实践教学搬进这些“大课堂”。除辛亥革命博物馆外,学校还陆续在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八七会议旧址及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开发区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对学生进行国史、国情教育。

为了上好“社会公德”课,陈佳和张晶两位老师跑遍新校区,拍摄了许多照片,并制作成一张张幻灯片。如距离垃圾桶仅一步之遥的地上,躺着一个装过早点的塑料袋,这张幻灯片便加上备注:“咫尺”之遥,别扔掉“公德”。同学们被身边的事例所触动。

95%以上的学生有收获

学生们对学校思政课改革的反映究竟如何?湖北省教学督导员孙莹教授在武科大学生中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喜欢思政课的学生占87%,95.8%的学生认为学习有收获,88%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有收获,学生到课率为95%以上。从事思政教育三十多年的孙莹教授说,高校扩招后,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以及安全、经费等问题,组织学生全员走出教室进行思政实践教学的机会有所下降。但随着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越来越倾向多采用“活教材”进行教学,实地参与和课堂讲授对于学生可是大不一样。我们必须以学生是否“真懂了、真信了”作为课程成功与否的最终衡量标准。从调查结果看,武科大的实践性教学是成功的。

运用“活教材”,走进“大课堂”,武汉科技大学在思政课改革中,探索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人人参与,都有收获”的可喜局面,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成了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