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荆州3月22日电杂交稻高温危害难题一直困扰着各国科学家,但由于缺乏田间研究的实际例证,这项研究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3月19日,中国长江大学农学院田小海博士在执行湖北省教育厅引智项目“世界著名科学家来鄂讲学计划”中,与应邀到长江大学讲学的国际水稻高温问题研究权威、日本岐阜大学的松
研究表明:杂交稻发生高温危害的决定因素不仅仅是温度,其主要原因是连续晴天(3-5天以上)、高温(日平均气温30℃以上或最高温度35℃以上)、相对湿度较高(日平均约70%)、风速较低(1.5米/秒以下)、早晨水稻开花时的气温33℃以上;同时,杂交稻品种间存在的明显高温反应差异,主要与花药开裂和传粉有关(不排除与花粉发育过程有关),与高温下穗温的差异无直接关系。这是首次在世界范围内公布这一综合结论,对于选育优良的抗高温杂交稻品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据项目中方专家组组长田小海博士介绍,长江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水稻种植带,也是全球罕见的水稻花期高温危害严重发生带。近年来,受全球气温变暖的影响,长江流域连续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杂交稻大面积花期高温不育危害,严重威胁水稻生产与粮食安全。据不完全统计,由于花期的高温危害,仅2003年,长江流域杂交水稻受灾损失超过14亿元,受灾地域从成都平原到江苏省,贯穿整个长江稻作带。
2006年,田小海博士、松井勤博士和日本国家农业环境研究所的专家共同组成研究小组,在湖北荆州和江苏南京两地设立试验现场,将现有的多个常用杂交稻品种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小型自动气象站、红外遥感式温度计等先进设备,采用显微测定等现代方法联合攻关,在大田条件下跟踪测定高温发生期的田间微气象条件、穗部温度的特征变化、授粉系统的特征变化等;2007年又进一步验证上年结果,得出了上述结论,并筛选出丰两优1号和红莲优6号等2个抗性组合,汕优63等次抗性组合。
田小海说,导致杂交稻发生高温危害的综合气象因子的生物物理、化学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本质还没有弄清,下一步将精选试验材料,借助国内外试验条件,对危害因子、危害时期、作用部位等开展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