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问题是社会进步的核心问题,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发展方式,不过一切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人的发展,因此以人的进步为标准考察发展方式的演变有着最为重要的意义。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以物的依赖为基础”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成为共同财富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但是,“人”这一劳动过程中的主体要素也是第一位的要素,并未始终受到重视和认可。人类最初的发展观是把推动发展的主力军――劳动者,视为满足极少数人利益的工具,奴隶没有人身自由,仅被看作会说话的工具,不但可以任意买卖,以物易物用作交换,甚至可以肆意屠杀。奴隶的劳动过程完全在奴隶主的强迫和监督下进行,劳动成果由奴隶主全额无偿占有,只供给奴隶勉强生存的最少量生活资料
到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小农家庭是社会生产的基本单位,劳动者虽然成为独立的个人,但伴随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土地这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为地主阶级所有,农民没有或只有少量的土地,不能维持生计,只能租种地主土地,接受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这个阶段的发展观总体上是“剥削人”的阶段。
资本主义社会早期,无产阶级作为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人身进一步获得了自由,但由于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谋求生存,他们拥有自由选择其受雇用的某个资本家的权利,却逃脱不了始终受整个资产阶级剥削的残酷命运。这种剥削关系被所谓的平等关系掩盖起来,马克思讽刺地说:“劳动力的买和卖是在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的界限以内进行的,这个领域确实是天赋人权的真正乐园。那里占统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一离开这个简单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就会看到,我们的剧中人的面貌已经起了某些变化。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所以,“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是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工人把自己出卖给资本家之前就已经属于资本家了”,他一出生就由社会分配指定专门从事雇佣劳动,而有资本的人一出生就被指定是将来的资本家。当然,这种生产方式也推动了历史的进步,马克思对这一时期社会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同时对这种非人道的剥削人的生产给予了深刻的批判。
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无产阶级的自觉意识增强,劳资矛盾突出直接影响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赤裸裸的剥削日益受到强烈的反抗和抵制;另一方面,科技进步,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不断提高,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二战后的日本经济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可仅仅20年之后,它却从经济底谷一跃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奇迹的背后,主要就在于日本对教育的格外关注,注入了大量资金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人才。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总结这种现象,首先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认为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形成的,通过对儿童和成年人的教育,改进他们的营养和健康,通过将劳动力迁移到就业机会较好的地点,通过降低生育率等各种提高劳动质量的支出,来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率和收入。一个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要有大批人才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因此,要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劳动者得到深造,以此提升其业务能力,从而推动企业发展。正是由于人力资本的特殊重要性,理论界甚至提出了“劳动雇佣资本”的命题。必须承认,这种充分重视和依靠人的能力来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无疑是历史和社会进步的标志。但应看到,这种发展方式的原动力还是经济发展本身,是通过培养和利用人的能力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是把发展的目的归于人本身,“利用人的能力”是其固有的内在局限性。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统一起来,进入了完善“人”的经济发展阶段。这种发展观的核心是围绕人的全面发展,绝对不是为了满足人的欲望无限制地向自然掠夺的发展,而是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和谐发展,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环境、生态等联系在一起,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观以社会和谐的理念,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增强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这种发展观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资文化需要,这种发展观就是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每一个自觉的人都对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充分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加了社会物质财富,并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