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揭开垃圾短信的黑色面罩

2008-03-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曲一琳 杨谷 吕贤如 我有话说

“如需文凭、刻章、发票、车牌,请联系”,“本市长期出售各种套牌车、枪支、假钞、迷药、监听王,并提供贷款、了仇等”……几乎所有手机用户都收到过此类垃圾短信。

央视“3・15”晚会对垃圾短信制造内幕的全面曝光,使得手机用户在震惊之余又多了一份忧虑和疑问:我们的个人信息是如何被泄露的?这些短信究竟由

什么人通过哪些途径发送出来?其中有着怎样的利益链条?面对“人人喊打”的垃圾短信,有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去治理?到底该由谁来为垃圾短信泛滥的局面负责?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和业内专家。

只要看上一眼,“广告”效果就达到了

我国现有5亿多手机用户,每天未经许可的垃圾短信约为10亿条,意味着每个用户平均每天要被迫接收两条垃圾短信。据记者所作的粗略调查,这还算保守估计,不少人几乎每天都能收到5条以上的广告短信,内容涉及卖房、卖车、打折机票、按摩等。

广告短信承载的除了相对正规的营销信息之外,还有大量非法信息。一些贩卖枪支、毒品、发票,包含黄色诱惑、?诈,甚至声称收费报仇的非法信息,已经严重影响了用户的日常生活。“半夜来访的手机短信简直就是午夜凶铃。”被垃圾短信搞得“很烦很郁闷”的刘先生向记者诉苦,他常常被凌晨清脆的手机短信提示音惊醒。垃圾短信还给辨识能力较差的青少年用户带来严重危害。家住大连市的张女士说,上高中的儿子买了手机后,她常常会在儿子手机里发现一些“黄段子”,手机短信这种随时随地接收的方式,令人防不胜防。从事服装生意的吴先生也表示,垃圾短信非常折磨人,但由于怕错失生意,不得不逐条阅读删除,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大多数手机用户对垃圾短信感到无奈。即便像吴先生这样只看一眼,马上删除,垃圾短信的“广告”效果就已经达到了。在一家国企工作的刁小姐说:“我对这些垃圾短信投诉过,根本没用,总不能发短信骂回去吧,那不就上当了。”

手机用户们在深受其害后,愤怒之余,最大的疑问就是:我的信息怎么会被泄露?这些垃圾短信是如何制作和发送出来的?

垃圾短信幕后的大“生意”

从事IT工作的高先生经常接到询问是否卖房的信息,而且对方竟然知道他住所的详细地址。他认为,很可能是物业公司里的某些人将自己的信息卖了出去。另外,银行、部分商家、通信运营商甚至医院,很多要求填写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的地方,都成为用户信息的泄露源。个别工作人员有意搜集用户的信息,根据数量、属性卖出不同的价格。部分SP企业(移动信息服务提供商)购得这些用户资料后,将编写好的短信通过移动、联通等运营商提供的端口发送出来,这是传播垃圾短信最常见的流程。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说,一些SP企业和运营商通过发送垃圾短信,共同获取巨额利润。对于运营商来说,网络建成后,信息发送量越大,利润就越多。而SP企业通过投放广告获得的利润还会与运营商分成。“运营商有很多端口,要么闲置,要么提供给SP企业赚取利润。实质他们是有共同利益关系的。”

可以看出,相对完整的垃圾短信产业链在国内已经形成:搜集倒卖用户信息、编写群发广告信息、研制购买短信群发设备,最终通过通信端口发送。在巨额利润的驱动下,这一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在不断地探索增值的新方式,垃圾短信业务随之愈加庞大。而作为消费终端的手机用户,成了这巨大产业链的受害者。

被曝光的仅仅是“冰山一角”

事实上,在目前的通信领域,困扰广大消费者的绝不仅仅是垃圾短信。记者身边就有人受过“响一声就挂断”这类骚扰电话的骗。在手机上发现陌生号码后,回拨过去,之后再查询,手机就被莫名其妙扣了几十元钱。消费者对此类“吸费电话”的投诉最多,但从来没得到过认真解决。

各种各样的“吸费短信”也是五花八门:有的短信被强制发送到用户手机上,声称是“免费服务”,其实是收费的;有的所谓“互动短信”,用户一旦回复就被强制接受包月订制;还有的利用互联网注册或恶意程序等强迫用户订制短信。大三学生小侯曾经收到一条短信,内容是通过加拨某个号码,打长途电话的资费会大大降低。小侯按照提示给家里打了个电话,结果电话很快就停机了,卡内一百多元的余额全部花光。

很多用户上当后在网上公示一些欺骗手段,媒体也曝光过这类骗术,但手机用户面对的是掌握了高科技的专业化商业团队,骗术花样不断翻新,范围大、时间长、类型多,其速度之快和密度之大令手机用户防不胜防,无孔不入地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即便是在垃圾短信问题上,被曝光的分众公司也仅仅是诸多违规行径的“冰山一角”。“3・15”晚会之后,中国移动关闭了被曝光的分众公司的短信端口。然而,一些受访者反映,并未感受到垃圾短信的减少。分众公司负责人认为,分众未经许可发送的短信,不会超过全国市场总量的2%。这一解释意味着,至少还有98%的垃圾短信没有得到治理。

整治垃圾短信难点何在

由于垃圾短信的特殊性,在整治过程中,也存在着难点。中国联通增值业务部有关负责人认为难点有两个。第一,由于目前对垃圾短信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因此在实际治理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明确的地方。第二,从法律角度来看,运营商需要在保护用户通信自由和隐私权的前提下,对垃圾短信实施治理,而实际上运营商在处理垃圾短信的过程中,对此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

该负责人认为,应通过立法,健全相关法律。首先,明确界定垃圾短信的定义;其次,明确运营商应承担的责任和权利。

作为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有关负责人都表示,将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继续采取相应的技术与管理措施,认真治理垃圾短信。

治理垃圾短信要“三管齐下”

对于垃圾短信的治理,专家们给出了不同建议。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认为,杜绝垃圾短信,应该从运营商的短信发送平台上着手治理。垃圾短信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数量巨大。首先可以限制规范大规模的群发行为,通过电信监管部门限制每一个手机号码在一定时间内发送短信的数量。普通的手机用户,根本不可能在一个月内发送一万条短信,而垃圾短信的发送量常常是以几十万甚至几百万条来计算。对于真正确实有需要大量发送短信的用户,应该实行实名制,并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批。比如政府机构,需要发送告知市民的短信、灾害预报等,通过实名制和相关程序特批后再发送。

阚凯力表示,用户完全有权利要求运营商提供通畅、不接收广告的信息服务。限制短信群发,运营商有利益损失,积极性可能不大。因此,必须靠电信监管部门做出相关规定,强制性要求运营商阻隔群发广告短信。此外,还应加强大量群发短信的内容审查。阚凯力说,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隐私应受到保护,但一次发送几万条甚至几十万、几百万条的信息,就属于非个人信息,监管部门应规定将这类信息交送审查通过后,才可实名发布。

上文中那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坦言,由于利益的驱动,垃圾短信不可能完全清除。应该立法、技术和行业自律“三管齐下”,改善现有状况。仅靠技术跟踪号码、屏蔽关键字等方法难以堵截无处不在的垃圾短信,而行业自律更需要产业发展到一定成熟阶段后才可能实现。明确立法和严格执法才是当前最有效的治理手段。

手机用户有权要求加强监管

有业内专家分析,SP企业和运营商在其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相关部门权责不清、监管不力,才是垃圾短信屡禁不止的最主要原因。“就好比公交车上发生了偷窃,司机的工作就是配合,没有抓到贼是警察的责任。”一位专家这样比喻。

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将继续强化管理,切实落实移动通信运营商和SP的社会责任,规范短信息服务市场秩序;同时联合工商、公安等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共同治理各类垃圾短信息,进一步整合完善用户投诉、申诉、举报受理机制。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教授杨小军说,我国法律明确规定,消费者有了解服务和产品的知情权,即有权知道服务和产品信息的真实性。消费者在明确商品、服务的信息后,才能表示选择接受还是拒绝。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条件下被迫接受群发广告,实际上是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由此,消费者有权向服务供应商表明态度,并有权要求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必要时可以起诉服务供应商和监管部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照片说明:一位手机用户正在查看短信。(资料照片)

链 接

如何举报手机垃圾短信

移动用户:可转发到“10086999”举报

中国移动新闻发言人表示,已在全国范围部署了对垃圾短信发送端口的排查工作,已经关闭了被举报并且查实的违规端口。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加强短信流量监控和垃圾短信拦截。中国移动为治理垃圾短信专门开辟了免费举报途径,用户可发短信到“10086999”短信平台或打电话到10086人工服务平台进行举报。给“10086999”转发垃圾短信时,需在短信内容前输入发送垃圾短信的手机号或端口号,再加*号。(林达)

联通用户:可发送到“10010”举报

为了减少垃圾短信,中国联通已经采取了必要措施:一是在全网统一建立了10010不良垃圾短信举报平台,根据用户投诉,暂停垃圾短信发送号码的短信功能;二是在合法的范围内,采取短信发送频度控制方式,对短时间内大量发送短信的行为界定为非用户行为,暂停其号码的短信功能,以保护其他用户的权益。(吕贤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