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2008-03-25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调查人:本报大学生“村官”调研组

    执笔人:胡跃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编者按

经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这是继2005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

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后,党中央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又一重大决策。从1995年江苏省率先招聘大学毕业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至今,有关大学生“村官”的探索已进行了13年。为总结各地的实践经验,推动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更好发展,本报特别邀请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的有关学者、专家和师生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全国9个省市区开展调查,形成此报告。我们希望,这些成果,对刚刚启动的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能有所启示。

本报告中的大学生“村官”指近年来由政府部门正式发文、筛选的专科以上学历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工作者。报告依据的基本材料有三方面来源:2005年以来对河南省平顶山市大学生“村官”计划所做的多次典型调查及之后的追踪研究;2006年以来对北京市大学生“村官”行动所做的典型调查;2008年对全国9个省市区大学生“村官”所做的面上调查。此外,在撰写时参阅了大量的相关材料、研究报告及媒体报道,征求了部分现任大学生“村官”及基层大学生“村官”管理人员的意见。

发展历程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学生“村官”从无到有,到快速发展,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发展过程。

1.自发探索阶段

1995年,为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1999年,海南省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定安、临高、东方等市县先后组织招聘大学生“村官”。同年,浙江省宁波市采用公开招考方式,成为全国第一个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地区。这一时期,大学生“村官”人数较少,但形式多样,逐步打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回流到农村的正式渠道,为后来发展积累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2000年3月,广州市天河区公开招聘52名大学生“村官”,全国各地3000多名大学生前往求职。2002年河南省鹤壁市招聘205名大学生“村官”,拉开了河南省大学生“村官”工程序幕。2004年,河北省邢台市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决定每年选派1000名大学生到农村工作,5年内实现全市5200个行政村都有大学生“村官”的目标。到2004年底,全国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省市区发展到10个,主要分布在东、中部地区。大学生“村官”工作逐步进入到多省联动、以地区为单位的整体推进与探索阶段。

2.全面试验阶段

2005年7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2006年2月,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委下发通知,联合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此后,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大范围试验阶段。

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江西、福建、青海、辽宁、贵州、陕西、山西、安徽、上海、吉林、湖南、甘肃、宁夏、内蒙古、云南等省市区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截至2008年2月底,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17个省市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

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座谈会,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实践情况

在农村青年的进城热潮中,一批批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他们的行为,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

1.村民眼里的大学生“村官”

在调查中,90%以上的村民对大学生“村官”都抱有较高的期望;超过半数的村民对大学生“村官”计划表示赞成,对大学生的作用给予肯定。大家反映,大学生“村官”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传播了新知识,带来了新思想。大学生有学识、有见地,他们的到来,为农村带来了新气象、新观念。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法学专业的年巍,现任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沙峪村村主任助理。他运用所学的知识,帮助村民和村集体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普及法律知识的同时,增强了村民们的法律意识。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英语专业的张庆玲,在渤海镇苇店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她看到从事民俗旅游的村民们在接待外宾时因不懂英语错失了很多商机,就办起了培训班。如今,许多村民已能用简单的英语与外宾进行交流了。

二是推广了新技术,带来了新方法。农业技术和发展思路是大学生“村官”的优势领域。2004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的付永现被平顶山市委组织部选派到枣庄村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到村里后,他多次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到村里传授养殖技术,并主动到农信社协调贷款500万元,建起了无公害养殖园区。目前已经有97家农户入驻园区,生猪存栏4000多头,一年可实现纯利润200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增加1300元。在渤海镇三渡河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的郭靖,则运用自己掌握的网络知识,将村里的采摘园、民俗旅游接待户的接待项目、能力、特色菜等信息,发布到北京市农委的新农村商网上,拓宽了客源,带来了效益。

三是改进了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学生“村官”的务实高效、求新求变给农村工作注入了活力。陈增炜刚到浙江省梁弄镇甘宣村时,办公室里的电脑和打印机上满是灰尘。他捡起这些长期以来很少有人动用的东西,起草、修改、打印各类材料、协议,大大提高了村委会的办公效率,让村干部们很是惊喜。毕业于浙江工商大学的王胜千,2007年起担任浙江省安吉县荷花塘村村支部委员。到村里后,他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播放科教视频,把农作物生产技术、农民创业经验等以更便捷的方式传授给村民,改变了以往主要通过专家面授、村民交流的技术传播方式,受到村民们的称赞。

2.大学生“村官”看自己

“农村的舞台真的很大!”在调查中,近95%的大学生“村官”发出这样的感叹。许多人在调查问卷中表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同时,自身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一是促进了农村的发展,体现了人生的价值。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发展管理系的黄腾宇,2005年7月起到北京市平谷区马坊塔寺村担任村主任助理。近三年来,他多次运用掌握的社会学和经济学知识,为本村养殖户分析市场信息,预测价格走向,帮助村民增加收入近50万元。毕业于宁波大学文学院的龚纪炳担任浙江省梁弄镇横坎头村村主任助理后,把自己在村里樱桃园拍的照片放到网上,进行产品推销,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采摘。2007年,全村平均每亩樱桃收入由上一年的3000元增长到4000元。龚纪炳感慨,做个网页,发几张照片,原本再简单不过的事,没想到在农村可以变得这样有意义。

二是经受了农村磨练,提高了自身素质。大学生“村官”年巍告诉调查者,3年的“村官”工作对自己是一个很好的磨练,不仅能发挥自己所长,也让自己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提高了各方面能力。他说:“农村社会关系比较复杂,几年的‘村官’经历,让我在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时,知道应该从何处着手,怎么游刃有余地处理。”

三是积累了实践经验,找到了事业舞台。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的介同彬任淇县原庄村党支部副书记。2002年他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承包了村里濒临倒闭的养猪场,在有关方面的帮助下和自己努力下,2004年养猪场出栏生猪达到1万头,同时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并回收生猪。现在,原庄村养猪专业户已达到74户,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猪专业村。今年“两会”,介同彬作为乡亲们选出的代表,到北京参加了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新农村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

在调查中,农村地区的干部群众普遍表示,欢迎更多的大学生来农村工作,带领大家一起致富。对于有关“最理想大学生‘村官’”的问卷,大家表示了很高的热情,意见集中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有理想、有抱负、热爱农村、愿意把农村发展真正当成事业去做;二是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能适应农村艰苦的工作环境;三是有现代思想观念和一定的专业知识,特别是法律和农业科学知识,能发挥特长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深入分析,我们感到,做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思想上的“扎根”问题

大学生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官”的原因比较复杂。一方面,近年来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数据显示,2007年毕业的495万大学生中,有144万当年没有找到工作。另一方面,为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工作,各地相继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如解决户口、考公务员优先录取、考研加分等等。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份调查显示,超过57%的毕业生认为,担任“村官”是自己在就业压力下的选择;对农村怀有感情、想成就一番事业的占到24%。最近的一份全国调查结果显示,对于3年届满后的工作趋向,39%的大学生“村官”想考公务员,5%想考研。可以看出,到农村担任“村官”,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引力下作出的选择。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教育引导大家在思想上扎下根来,集中精力、发挥聪明才智,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有所作为,是今后工作中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2.工作上的“深入”问题

大学生“村官”进入农村社会,与村民密切联系,是他们发挥优势、有效开展工作的基本前提。调查发现,进村第一年的大学生多数面临工作难以“深入”问题:感到专业不对口、所学东西用不上、村里矛盾很复杂、人际关系难处理、村里人缺乏认同感、生活不习惯、水土不服、工作无从下手的分别占3.73%、6%、5.22%、3.73%、3.73、1.5%、0.7%、2.23%,合计占26.84%,超过了关注收入的21.6%。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农村人际关系、利益纠葛纷繁复杂,农村工作琐碎、敏感、环环相扣,作为新来者,大学生“村官”很难在短期内被农村社会一下子接纳。二是大学生“村官”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大多数“村官”经历单纯,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因此,如何让大学生“村官”尽快了解农村,融入农村,与群众打成一片,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重要问题。

3.能力上的“提高”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是关键。但大学生“村官”知识的结构性欠缺阻碍着他们优势的发挥。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缺乏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人际沟通能力较弱,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业绩。三是组织管理经验缺乏,从目前大学生“村官”构成来看,大部分刚刚离开学校,没有或极少拥有相关社会工作经验。四是自我激励能力有待提高,农村环境复杂,工作繁琐,面对困难和挫折,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如何弥补自身的不足,完善知识结构,将其尽快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都需要通过培训和管理等工作加以解决。

4.管理上的“科学”问题

选聘10万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从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的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从各地近年来大学生“村官”的实践情况来看,政策的设计至关重要。如何真正发挥政策的指导和激励作用,使这一工作切实收到实效,实现中央的战略意图,需要深入进行研究,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结论

13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选派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为农村干部队伍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了新通道,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要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

要着眼于新农村建设大局,认真做好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制度设计,做到既有章可循,又不至于管理僵化。一要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坚持大学生自觉自愿原则,在保证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确保把有志向、有热情、有潜力的大学生选拔出来。二要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和管理,配备优秀的管理干部,通过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三要建立监督、考核、奖惩机制,建立大学生“村官”“分类晋档、勤绩联酬”的考核体系,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大学生“村官”,及时给予奖励,对工作业绩较差、工作能力不胜任、村民不认可的大学生“村官”,经严格考察确认后,予以辞退。四要设计好大学生“村官”任期届满后的分流导向机制,确保各项优惠政策充分落实,保证长期稳定吸引和留住真正热爱农村、有能力的大学生扎根建设新农村。

2.大学生“村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大学生投身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自身作用,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己:一要热爱农民、热爱农村事业,真正做到了解新农村建设情况,掌握“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扎根农村,把农村作为自己建功立业的舞台。二要有吃苦耐劳、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在磨练自己的同时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三要提高处理具体复杂问题和矛盾的能力,要在实践中学习工作技巧,积累工作经验,锻炼和提高组织管理、人际交往等各方面能力。四要充分把书本知识和实践工作相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

3.全社会要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环境

首先,新闻媒体应对大学生“村官”给予广泛关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让大家了解、支持这项工作,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服务农村建设。其次,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及有关方面要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创建城乡共建、城市反哺农村的有效机制,如建立科技、法律、投资等方面的数据库、设立大学生工作“村官”创业基金、举办新农村建设论坛等等,实现资金、信息、技术的顺畅流通,为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拓展渠道。第三,各高校要对大学生“村官”工作予以支持,在智力、人力上为大学生“村官”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交流、学习和展示平台,帮助推广经验,解决问题,解疑释惑,推动大学生“村官”制度进一步完善。

压题照片为2007年5月,河南省沁阳市68名“大学生村官”在岗前培训后,深入万北村等新农村建设试点先进村实地观摩。李亚锋李爱民摄

(本课题组成员还包括王国锋、李林、陈鹏飞、宋雪飞、杨常建、陈会君等同志。此外,报告引用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河南省虞城县南杨楼村村主任助理、大学生“村官”闫鹏飞在田间了解生产情况。

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供图

河南省焦作市马村区西孔庄村大学生“村官”高扬在西红柿大棚中向村民了解种植和销售情况。

周宪卿赵建设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