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论创建结构经济学

2008-03-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项俊波 我有话说

导读 经济结构失衡是经济结构演进中的一种非正常状态,也是经济社会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以来,经济结构失衡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经济衰退,根源就在于经济结构失衡,亚洲金融危机的根源也是

由于东南亚各国在经济高速发展时忽略了结构调整,导致经济开放与内部经济结构调整不协调。

对结构的研究起源于现代哲学思潮的方法论,它是研究部分构成整体的方法,强调分析总体各种成分的构成及其关系,由于结构往往比总量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而具有重要的研究地位。从经济学视角来看,结构研究是以经济结构演进与调整为主线的。

我国经济已持续增长近30年,经济实力及自主创新能力都有较大提升,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但不可否认,我国经济正面临世界经济结构失衡和国内经济结构失衡的双重挑战,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协调,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占比远低于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平均水平;投资消费结构不合理,投资率偏高,而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缓慢;国际收支不平衡,信贷扩张过快,流动性过剩;地区、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能耗严重、污染问题比较突出。总之,我国经济在平衡、协调、可持续性方面还存在结构性问题。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如不及时解决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中国乃至全球经济都可能付出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

经济结构理论的研究进展

理论界对经济结构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但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学科体系,其研究进展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经济结构研究探索阶段(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上半期),早期古典经济学家把经济结构问题研究和经济增长理论结合在一起。斯密认为:决定一国富裕程度的因素,除了劳动生产率外,还包括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比例。据此,斯密主张增加生产性劳动,减少非生产性劳动,以增加一国的财富和收入。马克思将社会再生产分成资本品生产(第一部类)和消费品生产(第二部类),由于受利润率下降的影响,资本家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但伴随资本积累的增加,劳动者失业率提高,导致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最终形成生产的相对过剩,从而证明资本主义在特定经济结构下的增长路径是以经济危机为特征的。

2、经济结构研究深化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发展模式的选择是这一时期结构研究的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学理论出现了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的研究思路,在经济学史上被称为结构主义学派,它运用结构分析方法,回答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和路径。刘易斯设计出二元经济结构的分析框架,将发展中国家的刚性结构问题理论化、空间化、具体化,从而为结构主义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普雷维什提出“中心―外围”结构理论,认为这种结构演进的结果使外围国家对中心国家经济的依附性加强,因此发展中国家应实行进口替代型的工业化战略。结构主义还提出了平衡增长理论和非平衡增长理论。平衡增长理论的代表纳克斯认为平衡增长是一种加速增长方法,强调同时对国民经济各结构部门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以打破发展中国家和贫困落后地区存在的贫困恶性循环。赫尔希曼提出了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发展战略,认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存在“关联效应”,发展中国家应根据引致投资最大化原则,优先发展产业结构中关联效应最大的产业。

3、经济结构研究拓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经济结构变迁及其效应的实证和经验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在这一时期,对经济结构及转换提出了规范的定义。钱纳里认为经济结构是“需求、生产、贸易和就业构成的一组互相关联的变化,而需求、生产、贸易、就业构成的各自的变化又反映了因收入水平提高而产生的资源配置格局转移的不同方面”;赛尔奎因则把结构变迁定义为“从生产和要素使用角度来考虑的各部门在经济中的相对重要性,工业化便成了结构变迁的中心过程”。同时,实证研究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库兹涅茨通过对增长过程中的结构变动分析,发现制造业部门的劳动增长超过服务业劳动部门的增长。钱纳里和塞尔奎因运用经济计量模型,证明在某些经济发展阶段上,经济结构变动是加速推进的。泰勒通过建立结构主义宏观数学模型,回答了嵌入宏观理论中的制度结构及其内在因果联系。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般均衡模型被运用到经济结构研究中。由于一般均衡模型在整个经济约束范围内把各经济部门和产业联系起来,从而超越了投入产出模型,并对以往的结构理论进行重新解释和严密表述。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经济学家如Bardhan,FayeDuchin等把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应用于成熟市场经济中,分析经济结构变迁的普遍规律,并开创了结构动态化的研究,从而使结构研究进入一个数量化、精细化的新时期。

经济结构理论的创新

学术界对经济结构问题的研究视角比较多,但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完整、严密的体系。古典经济学从生产结构角度寻找经济增长的动力,但一直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分析基础。边际革命以后,结构分析在新古典经济学家的研究视野中消失了。发展经济学结构主义基于落后国家工业化的道路选择,对发展中国家的结构研究割裂了与发达国家的有机联系,并且主要使用制度分析和描述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难以建立一个规范的理论范式。20世纪70年代以后,结构理论研究提出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经验特征及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多国标准产业结构”,但它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也缺乏基础理论的支撑。

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发展中,经济结构理论研究一直没有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带来了两个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导致理论滞后于实际发展,并给解决结构失衡问题带来了很大困难。例如,多国模型总结出的经验无法回答当前世界经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趋势;另一方面,新古典经济学的主流地位严重制约了结构理论的深化和升华。新古典经济学以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为背景,强调在市场均衡的模式中寻找经济运行的均衡点和财富积累的方式,不能指导结构问题的研究。新古典综合学派试图建立宏观与微观经济均衡的理论桥梁,但它的分析框架忽视了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的联系,也忽视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冲突,对结构问题的研究只停留在表面,这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严重缺陷。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对经济结构问题的专门性、系统性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既可从理论层面研究、解释、分析经济结构的失衡问题;亦可从现实层面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矛盾和问题。

创建结构经济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结构问题的普遍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创建结构经济学也将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根据对结构理论的初步研究,笔者认为,结构经济学的创建应解决如下基本问题:

――确定结构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一个学科首先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有了研究对象才能确定与之相适应的研究方法。结构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结构演进的内在规律性。在经济学研究中,结构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它以经济结构为主体,同时包含经济与资源环境及社会结构的适应性。经济结构包括两个维度:一是横向

的空间结构,包括地区结构、国际结构,在发展中国家,还包括城乡结构等;另一个是纵向的以产业结构为核心的生产价值链,主要是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和金融结构等。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分配结构和流通结构包含在上述横向和纵向的经济结构之中。结构经济学研究强调经济发展中的非均衡和结构转换,因此边际分析的一般方法已不再适应,应吸收一切有用的研究方法,包括统计分析方法、制度分析方法、博弈分析方法和计量模型法等,来服务于结构经济问题的研究。

―明确结构经济学研究的目标。经济结构包含众多子系统,不仅涉及经济结构变量,还涉及人口、生态、资源和环境等诸多因素,整个系统具有层次性、耦合性、非线性、开放性、不确定性及动态性的特点。经济结构问题的本质是一个长期发展问题,需要以资源合理优化配置为目标,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三种体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强调经济效率、社会公正、消除贫困、环境协调等多种目标的有机统一。另外,结构经济学关注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强调代际公平,反对对自然的剥夺和环境的破坏,遏制从贫困的生态不平衡到富裕的不平衡。这也是结构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最重要的区别之一。

――在扬弃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整合和创新。结构经济学的产生与古典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有着密切关系,但决非简单地拼凑,需要在继承和批判中构建一门独立的新学科。这种理论创新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规范结构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这是学科建设的基础;二是确定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它和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具有较大的区别;三是构建核心理论。总的来说,结构经济学需要回答两个基本问题:1、经济结构是如何演进的,如何实现从低级到高级的转换;2、经济结构演进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失衡,失衡之后应如何矫正。与之对应,结构经济学要构建的两个基本理论就是经济结构演进理论和经济结构失衡理论。

不可否认,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开创结构经济学最肥沃的土地,在当前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情形下,更需要从学科建设的高度系统地分析和研究这一失衡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中国实际出发,创建中国分析视角下的结构经济学体系。(作者系中国农业银行党委书记、行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