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堂
【清华】地标①
“清华学堂”,这个称谓正是清华大学最原始的称谓。就在这样一幢简单装饰的二层楼里,著名的国学“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
大礼堂
【清华】 地标②
大礼堂,学位帽飞扬的天空。见过很多精彩的毕业合影都是在大礼堂前面拍摄的,而那扔起学位帽的一张总是自然而俏皮。帽子飞扬在空中,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视线方向,每个人眼中也会有不同的光彩。有时候想,在那一刻满溢于心的是怎样的感受?听说不少学弟学妹们已经开始感伤遥远的毕业离别,而我对那一刻却是期待的。那标志着我们又走过了一个成长的阶梯,我们每个人都开始新的征程。第一次进大礼堂应该是军训的时候急救常识讲座,直到上学期听了毕业生党员动员大会,我才知道我无数次仰望的大礼堂迎来了我们,又即将送走我们。(Echo)
西体育馆
【清华】地标③
“同学们,课外锻炼时间到了。走出教室,走出宿舍,去参加体育锻炼吧。争取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每天下午四点半,在我所住的老15号楼窗外,都会准时响起学校广播台洪亮的大喇叭声。潘光旦教授曾回忆道:学校规定下午四时至五时为“强迫运动”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图书馆与所有教室、自修室以及寝室都统统关闭。只有体育场与体育馆开放。1925年一名新生说:“每日四点钟后,踢球的也有,打篮球的也有,练习田径的也有,游泳的也有,拍网球的也有……。要是外面的人在这个时候到清华,必定以为清华要开运动会,或者将何人赛球。”(陈晨)
钟灵毓秀的清华园中,不同时代、风格的建筑,如一个个凝固的音符,点缀于校园中;又像一个个经历了风雨岁月的沧桑老
人,见证着清华的百年变迁。
老图书馆
【清华】 地标④
1932年春季,我借读清华大学。我的中学旧友蒋恩钿不无卖弄地对我说:“我带你去看看我们的图书馆!墙是大理石的!地是软木的!楼上书库的地是厚玻璃透亮!”她带我曲曲弯弯走到图书馆。地,是木头铺的,没有漆,因为是软木吧?我真想摸摸软木有多软,可是怕人笑话:捺下心伺得机会,乘人不见,蹲下去摸摸地板,轻轻用指甲掐掐,原来是掐不动的木头,不是做瓶塞的软木。据说,用软木铺地,人来人往,没有脚步声。我曾把读书比作“串门儿”,借书看,只是要求到某某家去“串门儿”,而站在图书馆书库的书架前任意翻阅,就好比家家户户都可任意出入,这是唯有身经者才知道的乐趣。(杨绛)
紫荆公寓
【清华】地标⑤
爱上紫荆,从看见她的第一眼开始。刷卡开门和“芝麻开门”有着同样的童话效果,将我领进这充满惊喜的洞府。
哑黄的木质家具,给人暖暖的感觉。喜欢劳累一天后享受公寓提供的暖暖热水澡,浴室寝室仅一步之遥;喜欢盥洗室洗手间的明净清洁,不忘和保洁员唠一唠家常;喜欢穿梭在长长的楼道,和时时巡查的楼长相视一笑;也不忘把不用的书籍送到楼长处供学妹学弟挑选,更不忘驻足楼内的宣传栏前,了解丰富的校园咨讯和贴心的生活小贴士。紫荆是建筑,紫荆更是文化,她承载着清华三千余本科生的生活,记录着他们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并将其渗透进自己的一墙一砖,一草一木之中。紫荆塑造着清华学生,也被学生的思想和热情所滋养。(钟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