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3月29日电在28日举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课题成果报告会上,一份主要由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人员所作的《农民工流动对儿童的影响》课题报告指出,将留守儿童视为一个有特殊身份的群体、主张区别对待的思路,反而可能将留守儿童或非留守儿童等级化、边缘化,不利于平等地保护每一
报告认为,提出身份差异是为了消除身份导致的不平等。上世纪90年代中期,“流动儿童”作为一种身份概念的提出,指向的最主要问题是教育体制的不平等,这有助于推动更加公平的政策和制度的改变。而与流动儿童不一样的是,留守儿童不是一个界线分明的群体。而且,现有被认为的留守儿童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是农村儿童共同面临的问题,比如安全和健康问题,农村学校、农村教育制度问题,儿童权益问题等,因此,单纯的针对留守儿童的政策不一定能够改善他们的权益。同时,强调和夸大留守儿童的问题,过分渲染悲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该研究课题的儿童问卷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孩子在选择他们的身份时,多倾向于选择“青少年或儿童”这一称呼,远高于选择社会给予他们的“流动儿童”或“留守儿童”的比例,这说明,多数的孩子不认为或不愿意自己属于一个特殊的群体。
因此,报告认为,在这一问题上,把儿童当作有主体地位的人来看待,倾听他们自己的声音,当是研究问题和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同时指出,家庭是留守儿童最好的监护环境,社会对儿童的支持最好能够通过帮助家庭来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