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出口食品应挺直腰杆

2008-04-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玉玲 我有话说

梅新育1968年10月生于武汉市。武汉大学世界经济系博士,南开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现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
记者:日本毒饺子事件算是尘埃落定了。那么,应怎样看待中国出口食品的国际环境呢?

梅新育:中国出口食品总体上说是安全的。本来中国对出口商品质量监管的投入比例就高于其他国家,近年来又加大了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中、美、日等国权威质量监督检测机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出口商品、特别是食品安全状况并不比一些发达国家的差,甚至还略胜一筹:

2004―2006年间,中国对美国的食品出口合格率分别为99%、99%和99.2%。美国对中国的食品出口合格率分别为99.01%、98.85%和99.09%,同期中国对日本和欧盟的食品出口合格率三年均分别高达99.8%、99.9%和99.9%;与此同时,欧盟对中国出口食品不合格率却为0.84%,亦即合格率为99.16%,低于中国对其食品出口合格率。

根据日本厚生省公布的2006年日本进口食品合格率,自中国进口的食品合格率为99.42%,美国的是98.69%,欧盟的是99.38%。日本是中国食品的最大出口市场,也是全世界公认的食品卫生标准最严格的国家。

客观说来,由于中国出口规模巨大,已经成为许多发达国家最大的进口来源地,即使中国商品合格率更高,其质量问题绝对数量也可能高。去年,中国商品质量风波最炽烈的时候,美国主管食品保护的副局长艾奇逊博士就说过:“中国是美国最重要的进口国,相对于从中国进口的产品数量和种类来说,出现问题的概率自然会高一些。这不是说中国的产品不好。”

记者:据你分析,外国媒体为什么喜欢炒作中国出口食品的安全问题?

梅新育:第一是人的猎奇心理,在舆论跨国监督天然不对称的情况下,媒体往往追求满足人的这种猎奇心理,以致于事情一出来就先入为主地断定是中国产品质量有问题,并拼命往邪乎的方向渲染,反正即使事后证明报道失误,最多也只是影响他们在中国的声誉而不是在母国的声誉,中方也很难对他们提出索赔之类的诉求。比如说2006年8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发生一起轮胎事故,导致2死1伤,美国媒体立刻谴责由杭州中策橡胶有限公司生产的轮胎存在质量隐患,中策在美国的进口商美国外国轮胎销售联盟有限公司也声称责任在杭州中策。直到2007年7月3日,该公司才证明轮胎是在没有正常使用的状况下造成了事故,而且出事汽车的4个轮胎中,3个为中策制造,另1个为米其林品牌。

第二是经济竞争中的焦虑和恐慌。特别是一些与中国竞争的部门,巴不得中国产品出点儿问题才好。

第三则是最政治化的,即一些发达国家或守成大国对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焦虑和担忧。某些势力对参与全球经济竞争根本没有平等、互利的概念,他们的目标就是给美国、给西方寻找甚至制造一个敌人,然后不择手段地遏制这个“敌人”的发展,打击、削弱这个“敌人”。由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也由于发展迅速,中国便成为了这些人眼中的最大潜在“敌人”。为此,他们便近乎狂热地支持和主张通过滥用本国贸易法规、歪曲国际贸易规则、强行制定实施不公正的国际贸易规则来对付中国,目的就是要将中国固定在从属于西方的国际经贸地位上。

记者:基于这样的环境,中国出口食品行业应有何对策?

梅新育:这些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在立法、行政、舆论监督上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特别是按照“预防为主、源头监管、全过程控制”的原则,对出口食品实行严格的管理,建立了严格的进出口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我们应当自信中国出口食品质量总体上是过硬的,是经得起检验的,能挺直腰杆。

当然,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的制约,个别中国出口食品也存在问题,但应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加以报道和调查,避免把食品安全问题政治化。我们不仅要提高产品的质量,保护中国的品牌,还要维护中国制造商和消费者的权益。特别是要在国内贸易中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保护本国国民的权益。

应该看到,在国际贸易实践中,利用标准、质量安全作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抓住个别商品的质量问题限制进口,这种手法并不鲜见。国家之间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存在分歧,应本着客观、公正、科学的态度,依照国际通行规则,通过对话、谈判、调查来实事求是地加以解决。防止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不顾事实、以偏概全的炒作和一味的指责,反对通过炒作商品质量安全话题来设置贸易壁垒,甚至侮辱贸易伙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