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者 按 |
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人生价值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三棵树乡杨楼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戈新化
我今年24岁,毕业于南京财经大学。去年7月,我作为江苏省委、省政府选派的1011名大学生村官中的一员,满怀激情与希望,到宿迁市宿城区三棵树乡杨楼村担任党支部副书记。
我所在的杨楼村素有“鸡鸣闻两省、狗吠听六乡”之称,地处偏僻,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在外打工,经济和社会发展比较缓慢。面对这种状况,我没有被困难吓倒,相反,我在心里一遍遍告诉自己:无论有多难,决不当“败将”,更不当“逃兵”,决不能让人家因为我小瞧了我们大学生村官!
带着这股倔劲,我开始了我的村官之路:一是动真格。省委、省政府要求地方在乡镇妥善安排我们的食宿。宿迁在这方面想得更是周到,单身宿舍、电视机、电风扇等一应俱全。但由于乡里距村还有二十里路,开展工作很不方便,为此,我毅然搬到村里一间简陋小屋中住下来。这个举动拉近了我同杨楼老百姓的距离,心也贴得更近了。二是动真情。一到杨楼,我就开始挨家挨户走访。我还经常到田间地头,和村民们一起席地而坐,促膝谈心。大家看到的不是一个整天端着架子、卖弄学问的洋秀才,而是一个和他们一样朴实、敦厚的土村官,有什么掏心窝子的话也都愿意跟我讲,我也逐渐成了他们的“自家人”。三是动真招。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我开始反复思索加快杨楼发展、促进脱贫致富的对策措施,并着手为杨楼量身定做短中长发展规划。目前短期规划中的道路畅通计划已经付诸实施,杨楼老百姓纷纷夸我:“戈书记人小志大,能说会干,这样的干部打着灯笼也难找啊。”
就这样,在各级党组织的关心、培养下,我安心扎根农村,真心与村民相处,诚心为农民服务,很快赢得了当地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信任。2007年12月8日,在“两委”换届选举中,我光荣当选杨楼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当选杨楼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后,我多次召开居支两委扩大会议,研究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奋斗目标。我意识到,我只有与杨楼人融为一体、打成一片,只有为杨楼老百姓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才能使杨楼老百姓早日脱贫致富,才能不辜负他们的期望。我的具体做法有:一是解民忧。去年底,上级集中发放高速公路占地补偿款,金额高达90万元,涉及300多户人家。这项工作老矛盾很多,稍有不慎便会引发新的矛盾。为了保证补偿款顺利发放,我多次召集村组干部研究、充分听取群众代表的意见,短短一周时间,我就拿出了一份周密方案,保证了补偿款的顺利发放。二是顺民意。出行难一直是制约当地发展的首要障碍,也是杨楼群众急盼解决的第一难题。通过调研,我前后拿出四套方案,最终制定了一个干群普遍满意的“以奖代扶”方案――拿出自己积攒的5000元工资作为奖金,奖励修路先进的小组。在我的带动和影响下,全村群众修路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在新春茶话会上,37位事业有成人士自愿为修路捐款23050元、出义务工30个,杨楼出行难将很快成为历史。三是帮民富。杨楼有一个玻璃纤维厂,因为资金缺乏,经常陷于停产状态。我一方面协调解决2万元周转资金,一方面设法给他们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其他困难。现在该厂生产状况已经大大改观,不仅产品畅销省内外,而且带动了本村一批富余劳动力就业。
回顾到村任职以来所做的工作,我有三点感受:第一,才华在农村中得到施展。大学生到村任职大有用武之地,大有事业平台,完全能够大显身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农村的发展和进步需要科学文化知识,农民需要我们这样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农村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也需要知识的支撑。只要我们勇于走向农村广阔天地,并付出努力,就会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中坚力量,拥有光明的前途。第二,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高。主持杨楼工作后,我又重新当起了“小学生”,坚持多问、多听、多记,主动和村民交朋友,心贴心交流,面对面请教,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全面了解村情民意,了解村民们的所想所盼。这些举措,拉近了我和村民的距离,增加了村民对我的认同感,提升了我的工作能力。第三,信心在关爱中得到坚定。我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主要是得益于各级党组织的关怀和引导。正是组织上为我搭建起优良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平台,给了我战胜自我、战胜困难的力量和方法,使我进一步坚定了扎根基层、奋发有为的信心。
立志服务三农 甘心为民建功
北京市平谷区马坊镇二条街村村委会主任助理 王丽娜
2006年我毕业于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现任北京市平谷区马坊镇二条街村村委会主任助理。2006年初,北京市开展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工作。我积极响应,有幸成为大学生“村官”中的一员。经过两年的锻炼,我协助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发展高效农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村民的肯定。2007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大学生“村官”,并参加了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事迹报告团。
我所在的二条街村一直以大田种植为主导产业,传统的生产方式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村民生活水平普遍偏低。2006年5月份,我抓住市、区两级政府鼓励农村发展“设施农业”契机,提出发展反季节果蔬、种植有机草莓的建议,并成功申请到市发改委150万元的发展资金,建成了占地120亩、有69栋温室大棚的草莓园区。我和村民一起到北京香山、河南郑州、河北保定购置草莓苗,一起栽苗、浇水、施肥,时常忙碌到深夜。人累瘦了,脸晒黑了,但当我看到红红的草莓果时,心里非常激动,觉得自己付出的汗水“值”。第一年草莓种植喜获丰收,我又利用市场营销课程所学知识,实施营销策略:为本村草莓注册有机商标,打出马坊“江海河”品牌;然后对本村草莓进行包装,采取礼品装、精品装、特色装;利用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帮助村民销售。在销售最为困难的时候,我带着800箱草莓回到母校――北京联合大学,动员母校师生进行亲情销售,解决草莓销售难题。在我的努力下,我村草莓始终供不应求,并保持较高价位,棚均年收益3万多元。去年在北京市昌平区举办的“中国第一届草莓文化节”上,我们村种植的有机草莓荣获了一等奖,并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华名果”荣誉称号。
基层工作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广大农村需要人才,农业需要科技,农民需要知识。如何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让村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我到农村工作后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2007年春,我联系区有关单位,发动社会力量,走门串户动员村民自筹资金,建起了二条街村农民学校,还成立了农民科普协会。我制定了农民学校教学计划,联系授课教师,有针对性地对村民实行科学种植教学,先后开办了3期培训班,向他们讲解科学种植的重要性,让大家掌握新的种植技术,传授有机草莓种植过程中药品使用和土壤配方施肥等具体操作规程。这些技术在我村草莓种植过程中都得到了很好利用,果质提高了,价格提升了,村民的收入多了,腰包也鼓了。农民学校让村民尝到了甜头,树立了科学种田的理念。
发挥大学生的桥梁纽带作用,把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请进农村,把学校的科研项目引入农村,是我的又一项工作。我从中国农业大学请来了三批专家,对大棚草莓种植中的有机肥配方施用办法、常见病的防治与管理、水肥合理搭配等科学种植的技术问题进行实地指导,还对村民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现场解答。2007年我从北京市农科院等地引进了红颜、章姬等草莓新品种,果形美、口感好、品味佳,深受经销商和消费者的喜爱,草莓价格大幅提升,比普通草莓价格高出一倍,最高卖到40元1斤,使农民获得了更多收益。如今我村草莓园区已经成为北京市农科院的优种草莓示范基地,还明确我作为示范棚的直接管理者。专家们定期到园区检查和指导,我也是严格按专家指明的操作规程进行管理,村民们都跟着学习。我在与专家教授接触中,不断开拓新的种植领域,2007年引进了中国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的水果玉米,在村里进行试种并取得成功,今年准备在我们村进行推广。
两年来,伴随着二条街村的发展与变化,我享受着辛勤劳动与付出带来丰收的喜悦,也深深认识到广大高校毕业生在农村的广阔天地是大有可为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第一线,努力开拓思路,再接再厉,用更为出色的工作业绩向党和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
为新农村建设贡献青春才华
清华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魏华伟
我今年7月份即将毕业。我的老家在河南省驻马店市遂平县的农村。1998年,我以河南省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大学。临走的时候,我踌躇满志,对未来有各种各样美好的设想和期望,经过十年的时间,我到了再一次选择人生道路的时候。
人生的道路选择需要经过漫长的理性思考,需要克服众多诱惑。在清华期间,我充分利用各种机会,深入社会,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用自己的眼睛看真实的中国,亲身了解国情、民情,不断培养自己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感情。
通过对党的十七大报告的研读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学习,使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大学生去参与、去实践,农村基层也是大学生发挥作用、施展才华、作出贡献的广阔天地。当得知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选聘高校毕业生前往农村任职的计划时,我心动了――这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伟大工程,意义重大而深远;但对我而言,我来自农村,背负着父母亲人对我出人头地的殷切希望,如今却要放弃唾手可得的名利诱惑,再次回到农村,这是否是最佳的选择呢?清华法学院党委书记李树勤老师在得知我为是否申请“做村官”有些犹豫不决时,多次找我谈话,细心与我沟通。李老师告诉我:一个人对祖国和人民贡献的大小不仅取决于他所掌握知识的多少,更取决于他的综合素质;不仅取决于他在学校里的表现,更取决于他毕业后所选择的人生之路。愈是艰苦的地方愈需要人才,愈能锻炼人的成长,愈能给有志者以广阔的事业天地。因此,无论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选择比较艰苦、人才也相对缺少的地区去工作,将更加容易得到更为持久的锻炼和提高。李老师鼓励我回到农村去,回到最需要知法、懂法、守法,最需用法律维护农民权益的地方去,回到最需要提高生活水平,最需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地方去。他认为,这是对国家、对人民、对我个人都十分有意义的选择。
通过与师长的深入长谈和自己的反复思考,我终于下定决心要做一名大学生村官。这么多年国家的培养告诉我,知识分子不应该只关注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作为个体对于群体、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我的内心告诉我:我的情感在农村,我的事业在农村,我的未来在农村。我不想一个人“走出农村”,我的理想是要通过全身心的付出来“改变农村”!我当义无反顾,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人生的壮美篇章!
在农村广阔天地升华理想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本科生 杨顺祥
回首自己走过的22年人生历程,有三件事令我铭记终身。第一件事是2004年5月13日,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从那时起,我选择了自己一生的信仰,也坚定了自己一生的梦想:要为祖国、为党、为人民作出我应有的贡献。第二件事是2004年8月,我考入了梦寐以求的北京大学,这无疑使我离自己的梦想又近了一步。四年的大学生活不仅赐予了我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北大积淀深厚的文化更让我对自身、对社会、对未来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让我对祖国的未来有了更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第三件事就是在毕业前夕决定做一名大学生“村官”,走向农村,走向基层,走向为社会和人民服务的第一线。
如果说北大情怀是促使我决定走进农村的一个原因,那么我对农村和农民的感情则是我选择“村官”的另一个原因。我的家乡在云南丽江,大部分亲人生活在那里的农村,因此我对农村生活有着切身体会。乡亲们大多靠种粮食勉强维持生计,由于缺水,蔬菜瓜果都很匮乏。我印象最深的是过春节时,家人还要坐车沿着盘山公路绕过雪山,到城里去采购年货。最近几年,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农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和城市相比,那里的生活依旧单调,村民的观念仍然比较陈旧。作为一个农民的女儿,我虽然来到了北京这个大都市,但我一直都深切地关注着我们的农村和乡亲。我从内心深处感觉到,为农村的发展作出贡献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每当我从电话里听到乡亲们告诉我家乡农村的点滴变化,我都异常欣喜。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我很骄傲成为其中的一员。我深深地明白,也许我们每个人的贡献是很微小的,能量是很有限的,但在广阔的农村大地上,我们像散落的小星星,辐射出去的光芒将能够照亮整片天空,照亮每一个农民祖祖辈辈致富的梦想。我们这些从象牙塔里走出来的大学生,也许缺少历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但我们有热情到最基层的农村,去磨练我们的心性,去了解和体会占这个国家60%的庞大人口的真实情况和需要。到农村工作,我们还有很多东西要向农民群众学习,要做一个谦虚好学的“小学生”。我愿意在农村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挥洒年轻的汗水,我愿意在农村这片孕育希望的土地上奉献青春和年华!
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大有作为
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阳方口村党支部书记 荣莲花
我叫荣莲花,24岁,2006年7月毕业于大同大学,是山西省首批选聘的高校毕业生村干部,现任忻州市宁武县阳方口村党支部书记。近两年来,我经历了从大学生向村干部的转变,实现了由助手向主持党支部全面工作的转变。去年,我被评选为忻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佳青年带头人”。这里,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担任“村官”的几点体会:
一、选择担任“村官”,我无怨无悔。2003年9月,我满怀着跳出“农门”的喜悦跨进大学校门。临行前,邻里乡亲纷纷赶来,长辈们祝贺我终于丢开了祖祖辈辈使用的镰刀锄头;同龄人也向我投注了羡慕的眼神,目光里满含着对城市生活的向往。我是带着亲人和乡亲的期盼走出“农门”的,也没想到再回到农村。因此,我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不仅刻苦学习专业知识,而且担任了学生干部,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大二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就在我和我的同学们面临择业的时候,校党委宣布了省委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我毅然报名参加了选聘考试,并成为山西省首批选聘的1192名大学生村干部之一。在这里我骄傲地告诉大家,选择担任村干部,我无怨无悔。
二、从小事做起,从老百姓最需要的事做起。2006年8月,我回到自已的家乡――山西省宁武县阳方口村,担任了村党支部副书记,协助老支书开展工作。要做好农村工作首先必须融入农民当中。我就挨家挨户地走访群众,虚心向村干部请教,努力记好工作日志。2006年冬季的两起突发事件,使我找到了开展工作的突破口。一是村民投资两万多元建起的第一座温室蔬菜大棚,由于对温度、湿度等调控技术掌握不够,缺乏科学的管理经验,导致已经长到1米多高的菜苗全部枯死,直接经济损失一万多元;二是村民为了提高沼气发酵池的温度,把开水倒进了发酵池,结果非但没有产出气来,而且把发酵菌都烧死了。看着这两起事件给村民带来的巨大损失和村民的焦虑,我就开始查资料、跑乡镇、走县城,终于找到问题的症结,并及时为村民讲解蔬菜大棚种植技术和沼气使用技术,调动村民搞起了规模化大棚种植和沼气推广,使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三、农村需要大学生,大学生“村官”大有作为。2007年4月,镇党委对村党支部班子进行调整,我担当起主持村党支部工作的重任,年底被推选为阳方口村党支部书记。面对新的工作,我首先从村务公开入手,在镇党委的支持下,对村里的财务、账务进行了全面审计,给了村民一个明白,解决了多年来因村务不公开造成的上访问题。同时,通过民主推荐对一些群众反响大的村干部进行了调整,进一步明确分工,制定了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约束和规范村干部的工作行为,并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2007年底,村里搞民主评议,8名班子成员的群众满意率均为100%;我把发展大棚蔬菜种植业确立为村里调产的主攻方向,多次到县农业科技部门咨询,并请来县农技站的技术人员,办起了农民夜校,为村民讲授种植管理技术,解决种植过程中少知识、缺技术的问题。现在村里已建起5座大棚,经济效益可观,发展势头良好;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现在我们村3.7公里的街道硬化工程全部完工,公路两边植树1500多株,安装路灯36盏,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目前,我们又多方争取资金170多万元,准备上马“户户通”自来水工程,预计今年年底前可完工。
农村的天地是广阔的。我将以这次会议为新的起点,虚心学习,努力工作,不辜负各级组织和乡亲们的期望,为把阳方口村建设成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应有的贡献。最后,希望有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加入“村官”队伍,到广阔的农村去干事创业,因为农村需要我们,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我们!
在磨炼中成长 在奉献中成才
四川省剑阁县下寺经济开发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余黎
我今年31岁,来自“天下第一雄关”――剑门关所在地四川省剑阁县。回想成长经历,我深深体会到,人的一生有许多选择,但最让我无悔的是,我曾经选择当一名大学生“村官”,它使我收获了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并伴随我健康成长。
我出生在边远山区,从小家庭贫困。当初为了跳出“农门”,我拼命地读书考大学。当“村官”前,我曾在一家公司工作,从计件员干起,因业绩突出,已升任总经理助理,本来我可以在这个平台上继续发展下去,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前途。但是,有一件事深深触动了我。当时,有几位乡亲要我给他们介绍工作,但限于条件,我实在无能为力,几位乡亲极为失望地离去了。我想,我受过高等教育,有知识有文化,何不用我所学的知识为乡亲们做一点事情呢!我在大学时当过学生会主席,有一股闯劲,敢于做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我想,凭着我的一股闯劲,我是能干出一点名堂来的。乡亲们的殷切期盼,自己多年的梦想,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的一腔热血,使我不断萌生并强化了回乡当一名“村官”的念头。当我把这一想法告诉父母和女友后,他们都坚决反对,父母因此极为失望,女友也和我闹了很长时间的矛盾。但是,我还是坚持自己的抉择,最终回到了我的家乡志公村,担任了村支部副书记。
选择了“村官”,就选择了责任,我激励自己一定不能辜负乡亲们的殷切期望。刚回村里,我踌躇满志,一心想大干一番事业。但是,村里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群众观念滞后;我在村里也是吃无定时,居无定所,多数时候还要工作到晚上11点多;个别村民还用“百无一处是书生”的话来讥讽我。条件的艰苦、工作的劳累以及个别群众的不理解,使我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脑海里时时浮现出在公司时的春风得意、在大城市里大展宏图的同学,并为此多次潸然泪下,多次想到过退却。但是,我想,“开弓没有回头箭”。我既然作出了选择,群众需要我,党组织又信任我,我就一定要不负重托,一定要干下去,当好这个“村官”!为当好这个“村官”,我始终带着深厚的感情为群众服务,用真情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护。终于,由于各方面工作出色,在村党支部换届时,我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当上村支部书记后,我深深感觉到自己的责任更大了,担子更重了。我与村“两委”班子反复研究,提出了“抓基础、兴产业、富群众”的发展思路,千方百计为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门路。通过抓基础,兴产业,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志公村人均年纯收入就增加了620余元,由一个抱着“金饭碗”讨饭吃的贫困村变成镇里的富裕村,成了全县有名的文明村。
每到一个岗位,每有一次进步,我都始终铭记着组织的关怀,始终保持着大学生“村官”的本色。在“村官”岗位上,由于成绩突出,我被公推直选为剑门关镇党委副书记,后来还先后担任了县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白龙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今年春节后,我又调任为下寺经济开发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挑起了全县唯一的工业园区建设的重任。回顾我的经历,从公司到村上,从村上到乡镇、到机关,又从机关到乡镇,同事和朋友们都笑我来来回回“炒回锅肉”,但我深知这是组织一次又一次在关怀培养我。特别是“村官”岗位的经历,锻炼了自己的才干,磨炼了自己的意志品质,进一步增强了对群众的感情。正是“村官”本色给我的力量,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才有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底气。回顾我工作和成长的经历,我深深感到,农村基层迫切需要我们这样的大学生干部,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我们这样的大学生干部;我也深深感到,一个干部的健康成长,需要到基层去,需要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锻炼自己的能力,增进同群众的感情,磨砺自己的意志,接受群众的评判和挑选。“村官”虽小,“村官”干的事也很简单和平凡,但我想,只要把这些事情干好了,也就不简单不平凡了。当“村官”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后,不管路有多远、有多艰苦,请组织放心,我从“村官”一路走来,我将始终保持“村官”的本色,无愧于组织的培养和群众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