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细细斜飞,飞过城墙,飞过屋檐,飞过琉璃瓦,飞过玄武门,沾染了无尽的忧伤,在南京城上空盘旋飞舞。清明节前夕,记者来到位于南京市水西门大街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是自2007年12月13日馆址扩建开放以来,新馆迎来的第一个清明节。清明未到,成千上万的南京市民和外地游客就来到这里,以各种方式追思
集会广场上聚满了人,他们有的在观赏雕像,有的在纪念馆前沉思,有的则安静地排着队伍,等待着进入展览馆。在这里,参观者停止了交谈,收起了嬉笑。
记者巧遇一群来自南京六合实验小学的学生,这是他们一年一度春游扫墓的日子。孩子们是天真无邪的,他们或许还没有意识到,等待他们的是多么沉重的历史印迹,只当老师又要向他们讲诉一个故事。当看见一张张描述中国人被残忍杀害的照片,一段段渗透着血与泪的文字时,他们的小手握紧了。一个孩子突然用稚嫩的声音喊道:“好惨呀!”
是的,在帝国主义蹂躏下,在南京大屠杀中,中国人好惨!这以人证、物证、书证,档案、幸存者和亲历者证言而重现的历史给我们太多震撼了!当踏进遇难者遗骸陈列厅时,人们腿在颤抖,心在流血。
馆长朱成山告诉我们,作为最早一批对外免费开放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一直致力于不断增强该馆在国内外的影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今,国民的爱国主义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自新馆开放以来,每天的参观人数至少也有一至两千,今年春节刚过,来馆内参观的人就高达上万。在纪念馆组织的各种活动中,人们都积极踊跃地参加。在新馆建成后招募志愿者时,仅3天时间就有1100多人报名参加,从年仅7岁的幼童,到年逾古稀的老人,不同年龄的人们都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意识。
清明时节,人们来到这里,他们知道,南京大屠杀这段沉重的历史不能被遗忘,因为它太过沉重,太过惨烈。当问及参观者的想法时,他们答道,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他们眼中不仅仅是一座纪念馆,还是一座历史博物馆,它讲述了中国民族史上一段悲惨的历史,呈现了一段真实的历史,告诉我们如今和平、安定生活的来之不易。
链接
2005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同意扩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定位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国家开展外交斗争的阵地、国际和平友好交流的场所、人类历史文化遗产”。
200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新馆建成并继续对外免费开放。新馆占地面积比原馆增大了3倍,达7.4万平方米,由集会广场、原馆遗址区、冥思厅及和平公园等部分组成,展厅规模比原馆扩大10倍。
新馆整体呈现为“和平之舟”形象。展览陈列区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名为《人类的浩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的基本陈列,主要展示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史实;二是名为《胜利1945》的专题陈列,主要展示1874年至1945年间日本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1945年9月9日南京受降典礼及对日本战犯的审判以及华北、华南及台湾受降典礼等史料。馆长朱成山表示,不能仅仅满足于建造一所历史博物馆,更应该营建一所和平博物馆,向整个社会宣传和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