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技下乡要有针对性

2008-04-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范德种 我有话说

暖春时节,全国各地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笔者手中有两例关于科技下乡的消息。一则是某县派出专业人员深入农村调研,了解农民期盼,有的放矢地确定“三下乡”内容。针对近年来当地西甜瓜、食用菌等产业发展迅速的情况,该县通过农业信息中心上网搜寻新知识,推介新品种。考虑到当地农民文

化素质较低的现状,农技人员还摄制了科技光盘免费培训并赠送,把“三下乡”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另一则是,在某镇举办的科技下乡活动地点,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尴尬场面:装帧精美的农业科普书籍和专业性很强的科技理论宣传材料码放了几大摞,却极少有人光顾。找来当地农民询问,得到的答案是“拿回去也看不懂,费那事儿干啥”。

同样是送科技下乡,缘何出现了“有声有色”和“无人问津”两种迥然境况?俗话说,“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对象”。笔者认为,科技下乡活动能否真正受到农民欢迎,关键在于送下乡的科技是否具备针对性和实用性。

时下,政府和涉农部门每年都组织科技人员到乡下开展义务宣传和咨询,为农民致富指点迷津,可惜的是,有些科技“及时雨”并没有真正“下”到农民的心坎上,有些科技书籍也没有送到“点子”上。一些地方搞科技下乡活动追求“轰动效应”,看起来挺热闹,到乡下走一走,发一发资料,或是照本宣科地接受一下咨询就算完事,却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由于提供的宣传材料太理论化、专业化,对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科技素质较低的农民朋友来说,一时半会儿也弄不出个子丑寅卯来。因此,即使声势搞得再大,印刷材料装帧得再精美,充其量也是个“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怎能受到农民的青睐?

可以肯定的是,“三下乡”活动自开展以来,推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赢得了农民群众的掌声,但要把这件实事办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文化、科技、医疗水平落后的面貌,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就目前农民的需求点和文化水平而言,农民真正需要的是那些“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科技。前面提到的某县科技下乡活动之所以搞得成功,关键是其送下乡的科技通俗、易懂、好用,能够满足当地农民群众的需求,适合了当地农民的“胃口”。

在当前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供求现状下,农民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科技的支撑和“呵护”。作为政府和涉农部门,要特别重视农民的这种需求,要在“科技兴农”上狠下一番功夫,为农民多提供一些派得上用场的科学知识和实用技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