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胎珐琅器工艺失而复得
“全部工作是手工,只有待打磨的成品套在转轮上,转轮由马达带动的皮带转动,算是借一点儿机械力……洼下去的地方磨不着。那非纯用手工打磨不可。”
我国著名作家叶圣陶在《景泰蓝的制作》一文中记述了纷繁复杂的景泰蓝艺术品制作的过程。
近日,记者亲眼观看了景泰蓝制作流程。在位于安徽桐城的制造车间,安徽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王金林向记者介绍:一件厚胎掐丝珐琅精品,需要数十名工人历经七个月才制造出来。
数百年前,掐丝珐琅技术从阿拉伯国家传入我国,经我国工匠改造,发展为厚胎掐丝珐琅和薄胎掐丝珐琅两种,在明代景泰时期(公元1450-1456)得别名“景泰蓝”。清末,厚胎掐丝珐琅的制作工艺逐渐失传,迄今百年,我们在工艺品市场常见的现代景泰蓝制品,大都属于薄胎掐丝珐琅。
今年春天本报报道,厚胎珐琅器工艺失而复得,“铸胎掐丝珐琅器研制”成果通过鉴定。
百年记录,一朝改写。本报记者在安徽桐城探访厚胎珐琅器工艺新生之谜,被迷住了。
追寻景泰蓝鼎盛时期的“真身”
掐丝珐琅工艺起源于公元前十二世纪,曾盛行于欧洲和西亚的部分帝国,公元十三世纪由阿拉伯传入中土,并迅速得到了历代帝王宫廷的喜爱,其制造技艺与艺术创造理念受到中华文化的极大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掐丝珐琅器。故宫博物院现存元代掐丝珐琅器十一件,从其质地、丝工、鎏金、器形与纹案分析,已明显具有中华文化特征。
在景泰蓝制作中,元、明、清时期宫廷造办处所造厚胎(即用铜铸胎)掐丝珐琅器最为经典美观,故宫博物院现存的全部为厚胎掐丝珐琅。
专家向记者介绍,中国景泰蓝艺术的发展深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经常出现一个又一个艺术创作的高潮,使景泰蓝无论是制造工艺还是造型设计都不断达到新的高峰。到了后期,不止是内廷官作的珐琅器发达,京师民作与广东民作也与之争辉,遥相呼应。制作绝妙精细、巧夺天工的各式珐琅器层出不穷。
准确再现厚胎掐丝珐琅工艺
我国流行的掐丝珐琅工艺,可以按照釉料的装饰工艺方法不同而分为三种。一种叫做“铜胎掐丝珐琅”,即习称的“景泰蓝”,是在铜胎上焊上细铜丝盘曲而成各种纹样,再填嵌各色釉料,经烧制、磨光而成;第二种叫做“铜胎錾花彩釉绘珐琅”,即在铜胎上錾出花纹,再点彩釉烧制而成;第三种叫做“铜胎彩釉绘珐琅”,即在铜胎上直接用釉料绘制而成。其中铜胎掐丝珐琅(景泰蓝)经过我国历代艺人的努力钻研,融合了我国瓷器、铜器、漆器等传统技法和表现形式,最为经典。
厚胎掐丝珐琅在经历了清代鼎盛时期后为什么会失传呢?清王朝没落,掐丝珐琅器的繁荣景象逐渐式微,随着宫廷御匠的遣散,这一传统民族技艺也流入民间,隐没风尘。在随后的百余年中,景泰蓝制造虽然几经浴火重生,但始终难以达到昔日的辉煌,特别是厚胎掐丝珐琅的制造,成了景泰蓝技艺传承的一段空白。
由于现存景泰蓝薄胎胎体技术的限制,其器形只能是些盘、碗、杯、盏、盒、觚、瓶、罐之类,难成大器。而这些单一化器形,就摆饰而言,实在满足不了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况且中国的瓷艺术发达,视觉效果远胜于这些珐琅器,售价则更低,景泰蓝明显失去竞争优势。而传统珐琅器以掐丝珐琅为主,底色多为深蓝色兼具金色、橙色等其他底色,大多采用单线勾勒的大朵缠枝花卉为主的纹饰,线条流畅、优美。
厚胎掐丝珐琅究竟有何奇特之处呢?据元末明初文物鉴赏大家曹昭所著《格古要论》中“窑器论”记述:“大食窑,以铜作身”,其中的铜身就是指珐琅釉料的厚胎承载体铜胎。据记载,技艺鼎盛时期制造的掐丝珐琅器铜胎都很厚,厚度约为5-10毫米。要达到如此厚度,一是器形完全要靠手工敲打而成,二是必须精确计算釉料与胎体的附着问题。近现代景泰蓝制品正是由于铜胎十分单薄,极大影响了器形的精美和其他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工艺。解决铜胎的厚度,正是掐丝珐琅制作工艺的难点。
王金林大师说,解决釉料在原胎表面的紧密附着问题是重现厚胎掐丝珐琅工艺的最重要一步。就此项工艺,安徽桐城佛光铜制工艺品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展开攻关。从烧炼炉设计、燃材选择、温度控制等各方面入手,逐项试验,在国内率先试制出一种接近纯铜成分、与珐琅匹配、加热冷却时釉料不易崩裂的铸胎配方,恢复了铸胎代替锤锻薄胎的传统工艺,烧出来的釉料附着严密,釉色鲜明,且很少有飞釉现象,技术人员在攻关过程中,采用黄铜做胎体,成功打破了胎体一律非紫铜不用的禁锢。同时,研制出多种复古原料,并通过“辩证配料”,使得明、清两代各具特色的珐琅釉料得以恢复,整体烧制成功了高150厘米、长42厘米、宽85厘米、重达150公斤的大型掐丝珐琅器。
釉料技术上的突破,使珐琅艺术可以与诸多厚胎精美器形结合起来。在实践操作中,设色以素为主,将唐代风格的山水、人物画面,应对如流。起线吸收工笔画的手法,着色吸纳国画的韵味,图纹借鉴瓷器艺术的画风和画法,来体现和烘托古朴、典雅的中国器形文化,产生出了更多的美轮美奂的当代艺术精品。
厚胎珐琅器工艺宣告新生!
民族个性与审美习惯“活”的显现
这里是安徽桐城佛光铜制工艺品有限公司“整胎”车间。
记者在一位年轻的工艺师身后驻足,观看他雕刻一件厚胎掐丝珐琅铜胎。工艺师手里是一尊古代女仕造型的器具,需要用小刻刀雕刻出女仕的头发。他的面前摆放着几十把不同规格的刻刀,刀口厚度也就相差几毫米。为了表现出中国传统女性的婀娜多姿,工艺师在铜胎上雕刻出一道东方女性飘逸的发丝。紧接着,又拿起另一把刻刀,刻出另一根迥然不同的发丝。如此换刀,精凿,细刻……为使刀痕精准,工艺师的眼睛离器具不过一二厘米;为使艺术品逼真且富有变化,绝不重复使用同一把刻刀,几十分钟后,一抹东方女性的“珐琅”秀发便跃然眼前,堪称中华民族个性与民族审美习惯“活”的显现。(本报合肥4月7日电)
将焊好丝的胎体再进行酸洗、平活、整丝后,用吸管将各种釉料点入丝组成的图案空隙处的过程称为点琅。图为年轻的工艺师在进行“点琅”作业。袁泉摄
用厚胎掐丝珐琅工艺再造的变形龙纹炉(左图)、鎏金掐丝珐琅大瓶(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