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扬风筝背后的人性之光

2008-04-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程争鸣 我有话说

《追风筝的人》是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长篇处女作,小说出版后,赢得各项新人奖,并跃居全美各大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小说震撼人心的思想内核即:背叛与赎罪。

主人公“我”(阿米尔)是阿富汗富家少爷,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父亲对哈桑也情同父子。出于童年人的嫉妒,渴望独享父爱,“我”萌生了挤走哈

桑的愿望。小说通过两个事件表现“我”的背叛:在一场风筝比赛中,哈桑为了追赶一只被我割断的蓝风筝,遭到带有种族偏见的恶少阿塞夫的毒打,“我”不仅没有帮忙,反而跑开了――我以为:要赢回爸爸,哈桑是必须付出的代价!13岁生日那天,“我”把客人送的新手表和钱塞进哈桑的毛毯下栽赃他。哈桑明知事情真相,但为了保护“我”的荣誉,当着爸爸的面承认是他偷的――“我”背叛了哈桑。哈桑和他的父亲阿里被赶出家门,爸爸和阿里40年的情谊也毁于一旦。前苏联入侵阿富汗后,“我”和爸爸逃亡美国。

成年后的“我”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道德的觉醒、良心的谴责,让我踏上了赎罪之路――回到阔别20多年的故乡:通过爸爸的挚友拉辛,“我”了解到哈桑原来是“我”同父异母的弟弟(爸爸与阿里的妻子所生);也知道哈桑夫妻遭难,儿子索拉博被送进了孤儿院。为了救出索拉博,“我”勇敢地与宿敌阿塞夫决斗,机智地救出了索拉博,并历尽坎坷把索拉博带回了美国……阿米尔就是通过这种“背叛―忏悔―赎罪”的自新之路,寻回了自我,实现了人性的回归。

小说背叛与赎罪的主题不仅表现在主人公阿米尔与哈桑身上,也贯穿于其他人物的始终:父亲当年背叛了阿里,他的一生都在赎罪:施舍街头的穷人,建立恤孤院,把钱捐助给有需要的人;哈桑的母亲莎娜芭在儿子出生五天后就与人私奔,但晚年还是回到儿子身边,照顾孙子索拉博;拉辛因为与朋友隐瞒了哈桑的身份,深感对不起阿米尔,临死之前还帮助他踏上故土,完成了救赎的使命,并在留下巨额遗产后不告而别……这些残忍而又美丽的故事,蕴含着巨大的道德力量,闪烁着灿烂的人性之光,他们都以各自的方式实现了自我忏悔和救赎。

小说以哈桑帮“我”追风筝开头,以“我”与索拉博追风筝结尾。小说中,风筝既是亲情、友情、爱情的见证,也是正直、善良、诚实、良知、救赎的象征。

人的一生也犹如放风筝,任凭风筝在蓝天中自由地翱翔,但风筝的线必须紧紧握在主人的手中,唯有紧紧抓住风筝的线,才能完成人之所以为人的自我塑造,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洁的人!

《追风筝的人》[美]卡勒德・胡赛尼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