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势篇》中说:“善战者,求之于势。”什么是“势”?“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这就是说,要取得胜利,应当造就居高临下、高屋建瓴之态势。地方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产物,他们大多是分布在省会之外的地市级中心城市的本科院校。由于发展中院校拥有的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非优质性,使
平原造峰,求生态定位发展之势
我国高等教育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已基本形成多元化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就一个省、市、自治区的高等教育结构来看,一般具有四种生态圈:其一,由教育部主管或省部共建的高水平大学组成的高等教育生态圈,此生态圈内的大学综合实力较强。其二,由省、市、自治区管辖的重点大学组成的高等教育生态圈。其三,由省、市、自治区管辖的一般院校组成的高等教育生态圈,此生态圈内的院校以本科教学为主,兼顾科研,是发展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重要团队。其四,由高职高专学校组成的高等教育生态圈。
地方院校基本上属于高等教育生态圈中的第三方阵。因此,从宏观层面思考,发展中院校的发展应当以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为势,成为发展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一支主力军,应当多多思考如何发展成为有影响的高等院校。
在发展问题上,有些地方院校在认识上是有偏差的。他们认为,只有在确保本科教学质量的同时努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才能发展成为有影响的高等院校。确保本科教学质量无疑是正确的想法,但是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打算并不适应所有的地方院校。
大学的学术声望不仅影响消费者和工作人员的判断,而且还对学校的行动起主导作用。学术声望与师资、生源、经费等资源是相互转化的,学术声望影响着大学的排名,影响着企业对产学合作伙伴的选择以及非营利机构的资金流向,影响着年轻学生及其家长的择校意向,更重要的是,学术声望影响了政府的教育决策和拨款。
处于高等教育“第三方阵”的发展中院校可以采用“平原造峰”的策略,即在本科教育的“平原”上创办一流教育的“高峰”。这需要根据自己的生态定位,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进行“平原造峰”实践的地方院校,可望能在“第三方阵”学校中名列前茅,成为生态圈里的名牌院校。
教育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发展中院校无论有多大的雄心壮志,在现实中是无法超越自己的生态位的,不切实际的越位不仅不能如愿以偿,相反还会影响自己的正常发展。但是通过努力创办出一流的本科教育,则是有可能实现的事情。平原造峰,求生态定位的发展之势,应当是地方院校在发展战略上的一种科学选择。
刚柔相推,求软实力发展之势
办学实力是一种综合实力,是大学在一定时期内所拥有的各种力量的有机总合,反映出学校的办学质量、发展水平、社会位置及其影响力。地方院校在思考发展问题时,往往因为自己的综合实力不强而信心不足。
在关于大学实力的顾虑中,人们往往忽略软实力。所谓软实力,可以理解为大学中存在的促进发展的精神力量和思维方式,是大学文化的体现。大学软实力是可以感知的潜在的隐性的力量,这种具有超强的扩张性和传导性的软实力,可以超越时空,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因此,地方院校在思考办学实力时,应当既看到硬实力,也要看到软实力。硬实力与软实力既相互联系又对立统一的。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与精神物化,软实力则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正如古人所言“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至柔而动也刚”。相对而言,地方院校求发展,在注重硬实力建设的同时,应当更注重软实力的提升。仅仅从提升硬实力来求得发展的考虑并不策略,注重提升软实力则更有可能“造势”或“求势”。
地方院校提升软实力,首先要有创业精神。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提升创业精神比筹措经费购买教学设备更能促进学校发展。一些民办院校正是凭借不屈不挠的创业精神,才能在不利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进而取得长足的进展。
地方院校提升软实力,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维方式,“思路决定出路”。地方院校要想走在时代的前列,不能等着别人提出新的教育范式后,被动地接受思维方式的改变,而必须与教育范式改革同步地主动改变思维方式,变传统的依附性思维、封闭性思维、求同性思维以及功利性思维为自主性思维、开放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和目的性思维,并通过思维方式的改变创造出适应自己发展的教育范式。在实践中,地方院校应当以创新为办学理念,以人的创造性作为最重要的发展资源,通过教育要素的重组或教育生产函数的重新设计,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和有效利用,提升办学实力。
立足区域,求服务经济发展之势
高等教育与整个社会活动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大专院校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高等教育的“中心化”实质上是要求高等教育功能的变化,即它的服务社会的功能需要得到凸显。
在高等教育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的过程中,科研实力较强的研究型大学在服务社会方面走在了前面,发展中院校大多顾虑自己的实力仍然在社会边缘徘徊。这种情况不利于发展中院校的发展。
从地方院校所处的地域看,大多属于经济发展中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地区设立本科院校,自然也有通过发展高等教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初衷。因此,从这一认识出发,发展中院校更有必要立足区域的发展现实需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
对地方院校来说,立足区域为社会服务,就是要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人力支持和应用技术支持。地方院校服务社会功能的实现必须要有相应的教育结构。
在现代社会里,区域的发展都是开放式的,行政区域与经济发展区域在概念上是不同的。地方院校在设计自己的功能结构时,不仅要考虑本地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而且要顾及周边相关经济区域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即是说地方院校的教育结构不是自成一体的封闭体系,既要突出地方特色,使学科、专业、层次、形式等子结构,与地方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又应避免追求自成体系、自我封闭,搞“小而全”。否则,是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