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战,是指由政府和军队机构控制、操纵、策划,利用各种舆论工具,以网、视、声、文、图等为武器,进行的旨在压制对手、赢得公众的舆论较量。在现代战争中,西方军队倚仗高度发达的数字信息技术,与作战对手打起空前激烈的舆论战,媒体成了直接的战争工具。以伊拉克战争为例,美国为发动战争并达成战争企图,全面
“借口说话”成重要战术
“沙漠之风正在给伊拉克带来民主。”这是伊拉克战争期间伊拉克报纸上一篇文章的开头,内容是批评外界对于伊拉克局势的悲观态度。然而这并不是发自伊拉克人自己的心声,而是出自美国“情报部队”之手。
2005年底,包括《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等多家美国主流媒体不约而同地披露,五角大楼出巨资在伊拉克国内媒体上开展各种“有偿新闻”活动。据悉,总部设在华盛顿的公关公司(林肯集团)是负责联系五角大楼和伊拉克当地媒体的“中间人”。一般来说,美方“情报部队”人员负责撰写的“伊拉克新闻报道”由林肯集团翻译成阿拉伯语,然后再通过各种渠道交给伊拉克的报社或者广告公司去“待机发表”。这些文章大多装着公正报道的口吻,内容包括宣传美军和伊拉克军队的工作,宣传美国帮助伊拉克重建的努力,强调伊拉克的经济发展、安全局面改善和政治未来,谴责反美武装等。在这个过程中,美方不会暴露此类文章作者的真实身份。
对于“借对象国媒体之口为自己说话”的舆论战术,美军有自己的解释。驻伊拉克美军官员宣称,雇用林肯集团是为了让伊拉克的本土新闻媒体“拥有更多新闻来源”。驻伊美军发言人巴里・约翰称这是为了打击武装分子误导信息的行动。
其实,不管美军自己如何掩饰,其真实目显而易见:“借口说话”是其制敌舆论传播的重要战术。
不像宣传的宣传
“借口说话”的舆论战法集中体现了美军的舆论战指导思想。一是借船出海,拓展舆论作战力量。美军意识到,实施有效的舆论作战仅仅靠己方的媒体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善于“争取对象国和第三方力量参加”。这样做既可以大大拓展作战空间,又可以壮大作战力量。二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增强信息公信度,优化舆论作战效能。由对象国媒体代替自己实施舆论传播,对于作战对手而言,是一种“致命”的战术。因为在对象国民众看来,“己方”的传播总是真实可信的。而己方作战意图恰恰就隐藏在这些所谓的“真实可信”的信息之中被对象国民众所接受,最终达成舆论作战目的。有专家指出,这种“不像宣传的宣传,其实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三是适应对象国文化特点,减少甚至消弭由跨文化传播带来的沟通和认同障碍。
战时舆论作战的一个重要难点就是如何针对不同社会心理、不同文化传统、不同风俗习惯的受众实施分众传播,并获得文化认同。美军实施的“借口说话”战术则非常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尽管根据美国新闻界的“行规”――任何非本单位制作的新闻在播出的时候都应该要注明出处,同时政府方面也要明确告知地方电视台节目提供者的身份,但是知情人士透露,由伊拉克媒体播放的“正面宣传报道”往往并不会特别强调其浓重的“官方出品”色彩。
充分利用本土媒体
美军的“借口说话”舆论战术之所以能够实现,主要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因素。从客观上来说,伊拉克战争打响后,伊媒体环境异常复杂,各类媒体“井喷”式发展,大大小小电台电视台有近百家。报纸和杂志同样如此,只要有资金都可以办报。报纸电视是民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在巴格达大街上到处都是卖报的摊位。在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如萨达姆审判、伊拉克大选等,人们都会积极买报纸或收看电视了解事件的进展。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伊拉克媒体环境看上去比较自由,但由于媒体需要大量资金维持,因而各类媒体背后都有宗派、党派或是政府力量的支持,当然更不能逃离占领者――美国的影响。美国一方面通过提供资金,支持伊拉克本土媒体为自己说话,另一方面通过直接出资,在伊拉克办了一家类似于“美国之音”的电视台,名称叫“自由―伊拉克”电视台,用阿拉伯语对阿拉伯国家宣传西方所谓“民主和自由”的价值观。
从主观上来说,美军实施“借口说话”的舆论战术,首先要有丰富的“新闻来源”。尽管这些新闻来源在由“情报部队”人员编辑之前仍是比较粗糙的,但是必不可少。这些“新闻来源”中很大一部分自然就由伊拉克人提供,经过编辑后再成为伊拉克媒体上的“本土新闻”。当然,在这当中,美元充当了重要的角色。对于军费丰裕的美军而言,“在这上面花一些美元,是正常的,也很有必要”。对于经费捉襟见肘的伊拉克媒体而言,通过提供、刊登一些“简单的、众所周知的信息”来换得一些美元,当然是摆脱生存窘境的办法之一。
伊拉克战争可以说是既打了一场军事,也打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舆论战。伊拉克战争中,交战双方唇枪舌剑展开激烈的舆论对攻,标志着舆论战已经走上了战争的前台,昭示着现代战争对舆论权的争夺已经成为贯穿战争全程的对抗焦点。(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