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住学者沽名钓誉之风
去年以来,一些专家学者在媒体讲坛和报章杂志频出惊人之语:李清照嗜赌好色,大禹“三过家门不入”是因为婚外情……还有的对备受崇敬的现代英雄人物进行颠覆:“雷锋是因为帮人太多累死的”、“黄继光是摔倒了才堵枪眼的”等等。这些荒唐的八卦解读遭
应为野外重点工程民工送去图书
前些日子,笔者分别接到几位在外地打工朋友的来信、来电,谈到他们在工地的情况:其它生活都有较大改善,唯一的缺憾就是休息时间没书看,由于这些工地大都远离城市,有的甚至还在山区,休息时特别孤闷,因此企盼有关部门在组织图书下乡、流动售书时,千万别忘了这样一个群体,那就是野外重点工程的农民工。建议宣传文化部门除了要求重点工程的工程方要建立好流动图书室,方便农民读书外,新华书店还应发挥主渠道的作用,经常组织一些送书下工地活动,把农民工喜欢的图书送到他们手中。地方图书馆也可以到建设工地组织借阅活动,来丰富农民工业余时间的读书活动,以此来活跃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让读书活动成为野外工程建设者的一项重要业余生活内容。山西原平曹申义温国庆
学校生日岂能让师生募捐
东北某师范学院为迎接50年校庆,在教职工、学生中发起了为校庆捐款活动,以建造标志性建筑。学校搞校庆很正常,但正如一个人过生日,要量力而行,钱不够,学生凑,不顾实际能力讲排场,恐怕有违教书育人的宗旨。更何况大学生虽是成年人,但并没有独立经济来源,念书不易,多由家人供养着,这个最基本的现实,学校视而不能见?学生是该爱学校,可是反过来说,学校也该爱学生。“己所不欲,毋施于人”,要是学生过生日,也来如法炮制――跟学校“索捐”或者借一下,能行吗?湖南凤凰于立生
不能歧视函寄稿件
时下不少报刊在采用稿件时,有意无意地实行一种歧视政策,即电子邮件发来的稿件采用率远远大于信函寄来的手写稿件,有的报刊甚至还明确规定拒收函寄稿件。这并不是因为电子邮件发来的稿件质量胜过函寄稿,而是在于电子邮件发来的稿件方便、迅速,编辑能省下许多打字的时间。新闻需要及时传递和快速发表,但是不少月刊也歧视函寄稿件,这就不能不说是编辑的惰性在作祟了。毕竟我国还有许多文学青年因各种原因无法上网,不能由此扼杀了他们的创作热情,所以希望编辑们,千万不要歧视函寄稿件。安徽合肥吴明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