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永城市境内的芒砀群山,在广袤无垠的豫东平原拔地而起,巍然耸立。芒砀山方圆40公里以内,集中了诸多中外罕见的文物资源。其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当属西汉梁王陵墓群,这里分布着九位梁王及王后嫔妃共20余座陵墓。作为目前中国新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汉墓群,它们结构复杂、气势恢弘,宛如地下宫殿群,其中
气势恢弘的梁王墓西汉梁国是诸侯王中的大国,占据着天下“膏腴之地”。梁王刘武公元前168年从淮阳王徙封梁国,都睢阳(今商丘睢阳区城南),死后葬于芒砀山主峰南侧的保安山上,谥曰“孝”,史称梁孝王。《史记・梁孝王世家》记载:“其未死时,财以巨万计,不可胜数,及死,藏府余黄金尚四十余万斤”。梁王生前依山凿墓,回廊诸室宛如迷宫,葬后用巨石封堵墓道,使整个陵墓犹如铜墙铁壁。该墓全长96.45米,总面积612平方米,墓内有主道、甬道、主室、棺床、侧室、耳室、浴室、回廊及排水系统。由梁孝王墓向北约200米,是孝王之妻李后之墓。该墓虽系王后之墓,但李王后较梁王晚死40余年,加之她的王太后身份,她的墓葬比梁孝王大得多。墓室穿透整个山体,东西全长210.5米,最宽处72.7米,总面积1600平方米,总容积6500余立方米。墓室内2个墓道,3个甬道,另有前庭、前室、后室、隧道、排水系统和34个侧室形成的庞大的地下宫殿。储藏室、庖厨室、储冰室、壁柜、厕所等生活起居场所和设施一应俱全。其中储冰室的顶部装饰、厕所内的坐便设施和扶手等,均可称历史之最。该墓具有极高的考古研究价值,被专家学者称为“天下石室第一陵”。
精美绝伦的金缕玉衣1986年,在僖山汉墓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的金缕玉衣。玉衣按穿缀时使用材料的质地、等级可分为金缕、银缕和铜缕,规格最高的是金缕玉衣,只有皇帝才有权享用。僖山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是以黄金为缕将两千多块玉片连缀而成。玉衣由脸盖、头罩、上衣、袖筒、手套、裤筒、鞋套七部分组成。玉料都是从新疆等地远途运来,要经过精选、切片、整修、打眼、抛光等多道工序,才能成形。按照汉代的技术水平,制作一套玉衣,至少需要花费一名技术熟练的玉工十几年的心血。这件金缕玉衣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的为数不多的几件保存较为完整的西汉玉衣之一,其价值不言而喻。
珍贵神奇的“四神壁画”1986年初夏,开山采石的柿园村村民,发现一座汉墓,在该墓主室顶部和南壁绘有一幅将近30平方米的西汉彩绘壁画,这就是令文物、考古界专家学者叹为神奇的国宝《四神云气图》。壁画主要内容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灵芝及云气等组成的恢弘场面。在黑、白、红、绿四色构成的画面上,奇禽异兽、瑞鸟祥云,各有其深层的寓意和象征。青龙绘于画面中间显要位置,约占整个墓室顶壁画面积的一半以上,昂首张口,巨牙睁目,长须飘摆,头长鹿角,身生双翼,做腾空飞舞状。白虎张口咆哮,前两足一足踏祥云,另一足深藏不显;后两足一足云中缭绕,另一足腾空,做行走之状。朱雀在画图中展翅飞舞,透着安闲自在。青龙卷着玄武,若即若离,体现了神灵世界的谐谑与顽皮。还有起补白作用的云纹、花朵、灵芝仙草,它们所表现的这一极乐世界,既没有先秦时期青铜铸形的狞厉恐怖,也没有六朝时期陶绘的迷茫痛苦,而是流露着快乐和祥和,生机盎然,这既体现出墓主人对生前和死后永恒幸福的祈求,也反映了当时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经专家考证,《四神云气图》是我国目前所见的唯一一处西汉时期诸侯王级别的巨幅彩色壁画,代表着西汉早期绘图艺术的最高成就。
栩栩如生的画像石1978年,僖山村民取土时发现汉墓一座,同年考古界对其进行了清理。墓内遗物虽早已被盗掘一空,但墓室结构完整,并出土了十余块画像石。这些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前室四壁、墓门及门楣等部位,后室石壁和两侧室后壁刻有“十”字连环图案,墓门门楣上有浮雕二龙穿璧。石门上刻有朱雀铺首衔环,前室西壁为车行出骑图,图中有两辆轺车为双环,上有伞形车盖乘二人,还有单骑七人,皆头戴高冠、身穿长袍、腰束博带。其余三壁皆刻神兽,东壁有麒麟、鸟面兽身和人首龙身兽。南壁有鸟面兽、龙头虎身兽等。这些神兽姿态各异,栩栩如生。这些画像石多用剔地浅浮雕技法刻成。线条流畅奔放,画面上凤鸟昂首振翅,翩翩起舞;瑞兽奔腾跳跃、神态各异,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虚无飘渺、充满浪漫幻想的神奇世界,反映出西汉社会生活繁荣,人们心情舒畅开朗,世间万物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以及当时无拘无束、自由奔放的精神风貌。永城文物馆现已收集汉代画像石1000多块。这里的画像石既不同于南阳画像石古拙豪放,又不同于密县画像石工整细腻,它们布局匀称,线条疏密合理,粗细得当,被考古学家称之为汉代画像石的典型代表,为研究汉代墓葬制度、建筑艺术、石刻画像艺术和汉代社会生活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作者单位:河南永城市汉文化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