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鸿昌,一个很普通的工人,但在厦门港务集团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厦门,他是个“红人”,在全国,人们对他也并不陌生。他获过厦门市港口类技术状元、省级和国家级“优秀共青团员”、全国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十多个荣誉称号。而人们记住冯鸿昌并不是因为他头上的光环,而是因为他的事迹。
凭着一股冲劲,从学徒工到技术状元
1997年,18岁的冯鸿昌从厦门高级技工学校南靖分校毕业,第一次走出大山,到厦门港务集团海天集装箱有限公司当学徒工。当时,他只有中专学历,学的又是汽车修理专业,跟复杂的码头设备维修存在很大差异。差异带来的是压力,更是动力。每天师傅给设备“治病”,他都跟在屁股后面忙活着,递递工具、搬运配件或擦拭零件、清扫维修场地,脏的累的活他都干得十分起劲。
1999年,公司引进了许多新设备,可这些设备的技术资料多为英文版本。面对着一本本厚重的英文版说明书,冯鸿昌傻眼了,那简直像“天书”。但他一咬牙,拿出了半个月的工资买了一个“文曲星”,对着图纸,一字一句注释下来,一些专业英文资料则虚心向班组的技术员请教。半年后,冯鸿昌整理出了一份完整的设备维修资料。
“人不一定要名牌大学毕业,但一定要把学习作为第一需要”,这是冯鸿昌的座右铭。从工资中挤出大部分钱去报名参加各种学习和培训已成了他的习惯。日复一日,他的外语水平、计算机操作、机械制图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的操作能力有了质的飞跃。2001年,冯鸿昌第一次参加厦门市职工技术竞赛,就荣获“技术状元”。现在,冯鸿昌深感自身在电气控制方面相对薄弱,他又开始啃起了《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与应用》等一堆厚厚的书。
凭着一股韧劲,成为掌握现代港口技术的工人
十几年来看着冯鸿昌长大的周梁成师傅感慨地说,小冯不仅善于学习,还很有钻研精神,凡事都要搞清楚弄明白,就这样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成长起来。
当公司于1992年引进4台上世纪70年代日本制造的二手龙门吊,已远远满足不了日常装卸箱使用要求时,冯鸿昌与同事进行了大胆尝试,救活了已报废的设备。冯鸿昌的每一步跨越都让人替他捏了把汗,但他总能漂亮完成。2003年,公司派冯鸿昌到上海港机厂对两台跨距50米的轨道式龙门吊进行监造。他不仅完成了当时国内最大跨距龙门吊的监造,还提出了近100条合理的整改要求和建议。
冯鸿昌的技术同样让外国人折服。有一次,他代表公司到漳州某德资设备国内制造厂监造单价高达6000万元的8台龙门吊。冯鸿昌提出一些整改意见后,德资公司的答复是:“我们的机器质量享誉世界,不能你说整改就整改。”为了确认自己的判断,冯鸿昌上百次通过电话、邮件向公司技术团队请教,并整理了一条条清晰、缜密的意见。在外籍调试工程师面前,他甚至自己动手调试设备,动作规范到位、纯熟精湛。外籍工程师心服口服,按照冯鸿昌的意见全部做了整改,还感叹说“小伙子,你真棒!看来中国不仅有现代化的港口,更有掌握现代港口技术的工人”。
凭着一颗爱心,尽所能回报社会
冯鸿昌有一个绰号叫“拼命三郎”。做起事来风风火火的他,却有一颗细腻、无私的心。1999年至2003年,他省吃俭用资助妹妹完成学业。在这期间,他还主动与同安区莲花镇一名小学生结对,帮助其解决学费问题。
尽管自己并不富裕,但冯鸿昌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以微薄之力帮助别人。有一次,他把公司奖励给他的1000元,分两份捐给了厦门港务控股集团的职工住院互助保险金和救急济难金。
冯鸿昌常说:“过去,别人总是帮助我。现在我成长了,我也要力所能及回报社会。”在公司,他是第一个以无偿献血的方式来庆祝元旦、国庆以及自己的生日。很多人怎么也没想到,一个第一次献血因为太紧张才抽了180毫升的人,竟会爱上献血。这就是冯鸿昌。在他参加工作的10多年里,总献血量超过了3000毫升,成为厦门港务集团的“献血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