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推动文化大繁荣 艺术院校要当排头兵

2008-04-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柴永柏 我有话说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不仅是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而且,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高度。同时,报告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作为高等艺术院校和所有

文化工作者,应当在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勇当排头兵。

一、要当好排头兵,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以宏扬中华先进文化为己任。文化人不仅自身要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提高自身思想觉悟和修养,同时要在精神文化产品中,“融入”和“渗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而潜移默化地鼓舞人、影响人。

文化“巨匠”鲁迅说过,从水管里流出的是水,从血管里流出的都是血。在文化建设中,只有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在推进我国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积极的作用,当好排头兵。

在这个过程中,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文化建设全过程,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渗透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之中。精神文化产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对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着眼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用高质量高水平的文化精品形象地昭示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加强对创作思想、创作选题的引导,对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给予鼓励和支持,对亵渎经典、嘲弄英雄和低俗媚俗、肆意恶搞的倾向予以鞭挞和抵制,努力形成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良好文化生态。当然,这不是让个性鲜明、千差万别的文化工作者、艺术家都变成同一个模式的人,也不是让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变成单调乏味的说教,而是要他们内心充满对自然、对人类、对祖国深沉的爱,充满对正义进步和谐的不懈追求,有崇高境界和精神素养,再加上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诗歌还是电影、歌曲,无论是正剧悲剧还是喜剧,无论是讴歌赞颂还是鞭挞讽刺,都渗透崇高的情怀、和谐的精神,这样的作品,才能成为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作为受众的广大人民在接受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食粮的同时,也接受了我们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鼓舞。在文化建设中,就真正能做到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二、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文化艺术工作者当仁不让。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围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努力为社区、城乡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始终把社会效益、社会公益放在首位。

中国,是文明古国,是礼仪之邦。在《论语》里,孔子学生描述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个理想的和谐社会、图画中,和谐文化、文明风尚是其重要支撑。对于一个由复杂因素构成的当今社会来说,先进的、和谐的文化小则可以减轻病痛、化解矛盾、形成和谐的生活工作氛围,大到可以拯救灵魂,催人奋进,给人以憧憬,调动激励各种社会因素,形成巨大合力,构建一个万民同心、万众同乐的和谐社会。

和谐文化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先进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入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努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高等艺术院校始终应站在前列。作为有占地150公顷,拥有师生近2万名的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四川音乐学院,深感在四川乃至全国的文化建设中责任重大,义不容辞。近年来,学院利用和充分发挥艺术院校的优势,积极推进文化的全面繁荣和文明风尚培养。在学院周围街道打造以音乐艺术为主题的“音乐一条街”,营造文化氛围,给学生以鲜明的社会题材,给市民以充分的引导。在具体的运作当中,首先营造集乐器的研制、展示、经销、欣赏于一体,舆论界称之为中国音乐的“硅谷”。艺术、文明与和谐从此以校园为中心向社会扩散;其次,每年暑假,组织党员师生分赴革命老区,把讴歌党,讴歌社会主义,讴歌人民的文艺节目送到老红军身边,送到老区基层群众身边。

应当看到,改革开放以来,群众的钱包鼓了,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也更加丰富。但与此同时,工作和生活节奏的明显加快,竞争的日趋激烈,也导致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大幅度增加。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实现人的心理和谐,已经成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课题,是建设和谐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课题。四川音乐学院自2004年起,开始筹建招收音乐治疗专业学生,以适应社会需要。将音乐治疗专业的教学与研究成果推广到社会,协助有关医院建立音乐治疗室,把音乐艺术和心理治疗结合起来,让更多的人心理和谐、身心和谐,以达到社会和谐。

三、在弘扬中华文化,尤其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上,艺术院校应该当好排头兵。

一个民族能够生存繁衍、生生不息,有赖于其先进的文化、灿烂的文明,因为那是一个民族的魂,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自身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只有建设发展先进的文化,才能更好的、更全面的实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盛和发展。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我们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必须尊重过去、面向未来,以自豪的态度善待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挖掘整理和科学扬弃,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流传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形态的有形文化遗产,如文物、典籍等,也有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口头传说、传统艺术、民俗活动、节庆礼仪、民间工艺等。这些文化遗产记录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是民族悠久历史的稀世物证,是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和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切实保护好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历史底蕴深厚、民族文化丰富的大西南,四川音乐学院在保护和利用民族文化遗产上不遗余力,并且致力进一步科学研究,以期让古代民族文化、乐器在现代焕发新的光彩。《四川北川羌族与平武白马藏族民俗艺术的综合开发利用》着力于研究如何在保护其原生态的文化和环境基础上的开发利用,2007年获文化部重点研究课题。文化部攻关科研项目《高胡、二胡、中胡(系列)高音区音质音量的改良》获文化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西南少数民族乐器研究》和《西南丝绸之路音乐文化考察研究》等科研项目已取得显著成果。一些古代民族乐器已经进入剧场演出并批量生产。民族的优秀的文化遗产焕发出时代炫目的光彩。

四、文化大繁荣,必须推进文化创新,才能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文化创新体现在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文化工作者特别是艺术院校应是文化创新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实践者,更应是文化创新的排头兵。

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生存繁衍方式,每个民族有每个民族文化的共性,但是每个时代却有每个时代文化的个性,因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文化创新。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五千年而不衰,就是自身有一种吐故纳新的能力,有一种求变图强的精神,没有创新的文化是凝固的文化、僵死的文化。不创新,文化难以延续传承,更难以繁荣发展。当今社会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才能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始终保持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在文化内容上,以前作品那种“高大全”单调枯燥的说教形象,被证明并不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马克思就曾发出这样的质问:“你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

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作用,必须要创新。决不能用枯燥说教的方式,而要采用生动的、形象的、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毛泽东当年主张“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的“双百”方针是创新文化、繁荣文化的正确方针。

先进文化的建设、传播和创新应是全方位的。同时,创新也是着眼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进行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亿万人民群众共同的事业,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文化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造,把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也就是要深入改革开放第一线,深入经济建设最前沿,深入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真实表现普通群众的喜怒哀乐,热情讴歌普通群众的精神风貌,使精神文化产品更好地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四川音乐学院不仅培养出像李云迪、宁峰、范竞马等享有世界声誉的音乐家,而且秉承学院“创新尚美”校训,采用不拘一格的创新模式,也培养出像李宇春、何洁、谭维维、魏晨等全国人民喜欢的大众艺术人才;在先进文化传播上,近三年来,学院利用寒暑假组织了“走长征路、送贴心歌”、“弘扬主旋律,唱响和谐歌”、“弘扬新文化,建设新农村”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先后被《人民日报》、《四川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连续两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联合评为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单位。通过在高校中开展“高雅音乐进校园”活动,让大学生在自己校园欣赏到高水平的音乐会。这一活动的开展不但激发了当代大学生们的爱国热情,丰富了校园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增强了同学们的奋发向上精神,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不少高校反响强烈,纷纷准备筹建校园乐团、合唱团,崇尚高雅音乐、文明风尚在不少高校蔚然成风。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党的十七大吹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文化的繁荣兴盛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享用,而我们艺术院校师生和广大文化工作者应一马当先,当好文化建设的排头兵,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华民族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大繁荣而兴盛。(作者系四川音乐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