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4月16日电(记者付小悦)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新要求,如何发挥文艺理论、文艺评论的重要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本报今天召开“文艺评论与文化繁荣”座谈会,邀请文艺理论、评论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就此话题座谈讨论。
与会专家认为,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互补生辉,共同创造了灿烂华章。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当代文学30年的发展进程中,文艺创作的探求与拓进、文艺事业的蓬勃与繁荣,都与文艺批评的鸣锣开道和热情鼓呼密切相关。当今文艺评论整体上思维活跃,成果丰富,人才源源不断,学术空间和理论视野不断扩大。但新的时代环境也使文艺批评生态发生了深刻变化,使文艺批评在具备崭新特色的同时,也遇到了新的矛盾、新的问题,面临新的挑战。其中,强化批评的有效性是批评保持生命活力和影响力的必要前提,是批评家们共同面对的责任。
如何更有效地发挥文艺批评的作用?与会专家认为,当代批评面临着环境建设和自身建设的双重任务,需要在理解、扶持中自省、自强。从环境建设来说,需要注意队伍建设、阵地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从自身建设来说,批评家需要增强社会责任心,增强历史使命感,以知识分子的良知、审美高端的感知,观察现状,洞悉走势,激浊扬清。坚持文化化人、艺术养心,以强烈的文化自觉,发挥引领创作、引领鉴赏、引领人民精神生活的作用。
与会专家就以下话题畅所欲言:文艺评论工作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义和作用;如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艺批评标准;评论家如何提升职业精神、加强“自律”,如何才能够诞生大师级的文艺评论家;对宏观文艺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对具体作品的关系的处理;文艺评论工作的队伍、阵地、机制的现状,存在的薄弱环节及对策;文艺评论的文风问题等。
本报总编辑苟天林出席座谈会,代表报社编委会对莅临座谈会的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并参加了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