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用理想之火点燃青春

2008-04-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温庆生 本报特约记者吴溪 本报通讯员王绍波 我有话说

向南林从军9载,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基层。他在平凡岗位上用理想之火点燃青春,书写了一个年轻士兵精武报国的精彩人生。

“基层也有开拓的土壤,士兵自有创新的空间”

在高炮部队,指挥仪是高炮的“眼睛”和“中枢神经”。因其结构复杂,极难精通。喜欢挑战的向南林不信邪

,主动选择了它。为了学懂弄通,他自学了普通物理、高等数学、电工学等相关知识。

考上武汉军械士官学校后,向南林“重操旧业”。高尚华教授是全军指挥仪方面的权威人士,由于四川口音重,上课时许多学员听不懂,向南林便主动当“翻译”。每次上完课,他都要给同学们再叨咕一遍,为此,他总是要比人先学一步,学深一步。高教授年龄大,上下指挥仪不方便,通常是高教授坐着讲,向南林在上面操作。大家都称他是“助理教员”。

指挥仪构造精密,光线路图就有一尺多厚,线像头发一样多。向南林分管教室钥匙,他就利用中午休息、节假日“近水楼台”,遇到不明白的,他就到高教授那里“吃小灶”。在高教授的帮助指导下,向南林总结出了“听声判断、观表定位、按图推演、实地解难”四步排除故障法。

2004年8月,集团军组织装备专业比武。向南林依靠这手“绝招”在众多强手中脱颖而出,以领先第二名20多分钟的绝对优势夺得第一,令考官惊叹不已。

三年前,周副参谋长还是作训参谋时,发表了一篇学术文章。当时团里能搞学术的人很少,有时一年都难发表一篇。

文章发表后没几天,向南林找上了门:“周参谋,我看了您发表的文章很受启发,写了点东西,麻烦您指点指点”。

周参谋抬头看了看眼前这个小战士,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机关干部都没人会写,一个战士起什么哄!他简单翻了翻,草草说了几条修改意见,便退给小向。

没过多久,向南林又找上了门:“周参谋,我按您的意见修改完了,麻烦您再帮我看看吧!”

向南林的执着,让周参谋很受感动。这次,他把稿子留了下来,一连几个通宵,改了一遍又一遍,并指点向南林把稿子投给了《军械理论与实践》杂志。一个月后,向南林的处女作终于发表了。

初次的成功,让向南林备受鼓舞。短短几年间,他独立或与人合作撰写的《CHN-10综合测试仪常见故障分析及排除》、《部队应急输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9篇学术文章,分别在《军械士官》、《军械理论与实践》等杂志发表。

“小战士能写学术文章!”这事在全团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全团上下掀起了一股立足本职专业、岗位学术研究之风。去年,学术研究成果一直在全师“打狼”的该团终于打了翻身仗,全年共发表40多篇学术文章,位列全师第一,并被《军事学术》杂志评为学术研究先进单位。

2005年初,某新型雷达列装、指挥仪撤编。这对团队来说,无疑是个莫大的喜讯,但对向南林而言,却意味着他又要从头再来。

新装备还没到团里,他已经在未知的领域里开始跋涉。那段日子里,他找厂家、找母校、找友邻部队;电话、书信、特快专递,所有能用的通信手段,他全都用上了。短短一个月,向南林就收集整理了百余万字的新装备资料。

这年4月,驻地春寒料峭。新装备终于列装了。面对这个神秘的庞然大物,向南林又一次担起了新装备攻关的重任。向南林每天早晨4点起床到零下30摄氏度的训练场,对照说明书逐个部件、位置悉心研究。为测算数据,他带领攻关小组,一连几天趴在雪地里接线记录,手脚裸露的地方裂了许多口子,生了冻疮,疼得他坐卧不宁。经过一个多月的潜心钻研,他编写出20多万字的操作教程,制作了6部教学课件,总算拿到新装备操作的“入门券”。

当年10月,军区所属防空兵部队在科尔沁草原集中“亮剑”。首次走上“战场”的新型雷达使向南林所在部队如虎添翼,一次考核击落14具拖靶,创造了军区历史上防空兵射击之最。“基层也有开拓的土壤,士兵自有创新的空间。”向南林给自己喜欢的格言作了注脚。

几年来,向南林以这种敢闯敢试的精神,4次参加大型演习,抢修装备五十多台次,有多项革新成果被上级认定。

“有人负责我服从,没人负责我负责”

虽然自己只是个战士,但向南林从未看低过自己的职业。在他看来,“战士”这个词代表的意义重千钧。

2004年金秋,洮南靶场。实弹考核还有一个小时就要开始,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二营的指挥仪突然出了故障。向南林主动请缨,冒雨抢修。

雨天检修电路,危险可想而知。向南林用雨衣盖着电路,只把头伸到里面作业,任凭雨水敲打他宽厚的脊背,五名战士拿着雨衣跟在向南林身后,检修完一段遮上一段,避免线路进水绝缘。凭着过硬的素质,向南林很快断定线路没问题,是机械故障。他把指挥仪方位机拆下,换掉一个电机弹簧,果然手到病除。当天下午,二营在考核中打了个“满堂红”。

2004年11月的一天,一阵阵急促的电话声,把修理连留守官兵的心一下子吊到了嗓子眼。

“驻地一家煤矿发生大面积渗水,请求部队火速调派一台油机和保障人员支援……”

电话那头,团首长焦急的声音让大家感到情况十万火急。此时,人员、装备都远在千里之外的演习场,家中仅有的一台油机因“趴窝”停放在库房。

当务之急,是给“趴窝”的油机动“手术”。但留守人员却没有一个是油机修理专业。

怎么办……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向南林。

情势已容不得他再有半点犹豫。“有人负责我服从,没人负责我负责”,向南林心想。尽管修理油机不是他的专业,凭着经验,他查线路、装电瓶、开机、关机……如此反复,向南林额头上的汗水也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大滴大滴地往下淌。

三个小时过去了,随着油机“轰”地一响,围在一旁的官兵如释重负。

“来了,来了!”矿井前的人群欢呼雀跃起来。站在人群最前面的矿主三步并作两步赶到车前,一把拽开车门,攥住了向南林的手:“你们可来了!……”

矿井前,人们又一次忙碌起来。随着抽水机巨大的轰鸣声,一股股乌黑发亮的泥水从井下抽出。

矿井保住了,生产恢复了。人们紧紧握住向南林的手,久久不愿放开。

“黑夜里的点点光亮,不仅为了自己,更让夜行人看到光的希望”

向南林的父亲是乡里的一名干部,家庭生活虽说不算富足,但也说得过去。前几年,因母亲的一场车祸,花光了家中的所有积蓄,生活上陷入困境。上高中时,向南林为了省钱,与弟弟挤在一张床上。吃饭,他每次都是挑些辣椒、青菜吃,让弟弟吃点肉。有时哥俩吃饭没有钱了,向南林也不轻易向父母张口,身材瘦小的他晚上常偷偷到工地上去筛沙子、搬砖挣钱,手磨破了,鲜血浸透纱布。

向南林到部队后,生活依然十分俭朴。2005年8月,弟弟向秋林考入河北工业大学,父母高兴之余也多了一分愁绪,因为供一个大学生需要一笔不小的开销。此时的向南林也已从士官院校毕业,转上士官,也挣了工资。他十分理解父母的苦衷和处境,写信给父母说:“你们二老为了这个家,操劳了大半辈子,如今我已挣工资了,弟弟上学的费用,你们就放心吧。”

在向南林的理论学习笔记本中,夹着一张这样的支出计划表:“月开支计划表:月工资956元,弟弟学费400元,寄父母100元,资助福利院儿童50元,买书100元,存款250元,留给自己的日常开销56元。”

入伍多年来,向南林始终温暖着和他接触的每一个人。他曾在日记中写道:“黑夜里的点点光亮,不仅为自己照亮了行程,更让夜行的人看到光的希望。我的力量虽然微薄,但倡导的是一种社会责任。”

听说记者前来采访,正在休假的战友姜宝成提前归队,一再要求讲一讲向南林与自己一家人的故事。

去年,黑龙江省方正县遭遇大旱,火辣的太阳晒得秧苗直打绺,这下可把姜宝成给愁坏了,家里打井急需用钱,可他这个当儿子的却一点也拿不出。同样从农家院走出来的向南林深知,保住秧苗对农民意味着什么,第二天他就寄出了4000元现金,解了姜家燃眉之急。

后来,姜宝成才知道,向南林不仅掏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还从其他战友那里借了1000元。姜宝成的父母被感动得落泪,非要认向南林当干儿子不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