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主要经济体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会议”上周五在巴黎闭幕,全球16个主要经济大国以及联合国、欧盟、国际能源机构派代表出席。作为本次会议的召集者,布什政府在会前抛出了将在2025年前实现本国温室气体排放不再增加的减排新目标。然而,美国的这一新减排承诺并未赢得欧盟的掌声,反而引起了欧美之间围绕减排问题的
布什政府在减排新计划中再次强调,“盲目和冲动”地制定强制性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将危及美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应当提倡的。布什在演讲中“旧调重弹”,强调美国在减排方面的一贯立场,即主要依靠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来减少排放,而不是强制减少排放量,并抛开美国作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的减排义务,不顾各国的发展情况提出所谓的“责任平等原则”。与此同时,为了摆脱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上日益增加的内外压力,布什政府也不得不在环保问题上做出姿态,提出美国将在17年后,也就是2025年刹住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势头。
布什政府的新减排提议在欧洲遭到了一片嘘声。欧盟委员会负责环境事务的委员斯塔夫罗斯・季马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虽然布什总统已经意识到通过立法来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但他的建议无助于有效应对这个问题。法国、德国和丹麦等欧盟成员国及欧盟现任轮值主席国斯洛文尼亚的环境部长纷纷表示,布什政府的减排目标与欧盟制定的到2020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20%、可再生能源满足20%能源需求的计划相比,“订得太低也来得太晚”。德国环境部长西格马・加布里尔更是在有关新闻发布会上公开批评布什发表了一篇“令人失望且跟不上全球挑战的讲话”。
实际上,欧美间围绕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争论由来已久。在政策理念上,欧盟主张主要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遏制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美国则认为减排应以不阻碍经济发展为前提,解决气候变暖问题要依靠清洁的、可再生的替代能源的开发和推广。在解决气候变暖问题的全球框架上,欧盟坚持在联合国框架内制定“可衡量、有约束力、可执行目标”的应对气候变化全球系统,积极推动在2009年前就2012年“后《京都议定书》”谈判的“路线图”达成协议。而美国作为《京都议定书》“背逆者”则在2007年5月发表的应对气候变化长期战略中建议,于2008年年底前与全球15个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国设立温室气体减排长期目标,这无异于跟欧盟唱上了“对台戏”。
纵观欧美轮番上演的“气候秀”,人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欧美温室气体减排“口水战”的背后,是双方围绕全球应对气候变暖政策主导权的争夺。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欧美关心的似乎不是地球有没有变热,而是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本报布鲁塞尔4月2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