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四书”进语文教材不容置疑

2008-04-28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四书”应该进中学课堂》(光明日报4月14日国学版刊载)一文见报后,引起了广大读者的热烈反响。为了进一步推进讨论,我们从众多的读者来信中选摘两篇,予以发表。欢迎广大读者继续关注。

我觉得“四书”进入中学课堂不是要不要的

问题,而是采纳多少的问题。毫无疑问,教育承载着民族文化传统,教材中就要有优秀的文化,民族的瑰宝,历史的经典,以此来熏陶中学生,使其浸染、陶冶,潜移默化。这符合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规律:现代是从漫长的历史中走过来的。不知历史,不知传统,只能带来对现实的无知,对当代的迷失。一旦我们坚守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拥有了财富,你的精神世界就不会变得干燥、冷漠、无味,而是凸显出滋润、温暖、充实,这就是古典文化的魅力。

就此,我们也可以全球视野来观察。如1983年美国“国家高质量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国家在危急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第4条写道:了解我们的遗产,以及这些遗产如何增强想象力和对伦理的理解,它怎样与今天生活和文化中的风俗习惯、观念和价值发生关系。从地道的语言学上来说,建国不到三百年的国家自己的母语还没真正成熟,可他们却一本正经地宣称“我们的文学遗产”,并要求中学生了解它与今天的关系。

由此更引发我们的思考,我们的中学生历经六年的中学语文教育到底读懂了多少中国传统文化?不敢冒昧说读得少,但有人在采访中称呼对方已故父亲曰“家父”;有学者写了一本论著送给同行专家,扉页上写了“请某某扶正”(应为“斧正”,“扶正”为旧时老爷的正房太太去世,将后面排序最靠前的妾转正),当我们看了苦笑不得,又得知他们竟然是央视名嘴,语言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后,真让我们中学语文教师汗颜、愧疚。其他如央视青歌赛,歌手大都演唱上乘,但文化知识一涉及传统文化就尴尬显露则更不必说了。

以我之见,为了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上树魂立根,我们真有必要选编一本国学的读本,让孩子们浸淫、传承。(上海陈国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