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探索“三早”医学教育新模式

2008-04-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通讯员靳芳卉 本报记者刘昆 我有话说

基础与临床割裂,理论与实践脱离,学生接受知识机械被动,缺乏主动学习和探索未知的积极性……地方医科大学如何克服这些传统医学教育课程体系造成的弊端,实现学生早期学习阶段职业精神、创新意识、科学素养、临床思维、团队协作等能力的全面培养?广西医科大学“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实践”的“三

早”医学教育新模式值得借鉴。

早期接触临床

问诊、体格检查、病例书写、病程记录……在广西医科大学,一系列临床接触,让未来的医生们较早地“大开眼界”。学校让学生学完部分基础课程后,尽可能早地到附属医院观摩实习。通过早期接触临床,学生对疾病有了更感性的认识;通过临床症状,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同时为后期临床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身观摩过肾综病患者后,一些学生笑着说:“原来还以为蛋白尿是像牛奶一样的白呢。”

一系列的活动和措施,为低年级的同学提供更多接触临床的机会:附属医院门诊部接待量大、导医紧缺,“导医志愿行动”缓解了燃眉之急――既解决了医院压力、又让学生直接面对接触临床一线,了解医院运作情况,提早感受医生职业的崇高性,据统计,累积有一千多名医学生通过临床实践学会了生命的价值和奉献的真谛。

一名参与活动的学生在实习总结中这样写道:“生命如此脆弱,我要努力成为一名优秀医生,将健康和爱带到人间……”

早期接触科研

一张“广西医科大学2004-2007年实验室开放情况统计表”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广西医学科学实验中心”、“广西实验动物中心”……几乎所有的医学实验中心、重点实验室、各二级学院专业实验室都向在校学生开放。

为了让学生早点与科研面对面,各实验室还定期发布科研项目中的开放研究题目,吸收部分优秀学生早期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活动,学生可以自行设计实验,参加实验室开放项目,参与教师科研。1500多名学生先后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发表论文200余篇,参加广西大学生“挑战杯”等课外科技比赛中获省级以上表彰22项,在广西医学类院校中名列前茅。谭爱花同学2007年在英国外科学杂志发表1篇论文,并荣获第四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马尔尼菲青霉病的综合研究”是广西医科大学享誉海内外的一项科研成果,教师将此项成果在课堂上讲授,带领学生到各地医院推广研究,不少学生毕业后几年内就成为当地此项研究方面的行家或骨干。

早期接触社会实践

在广西医大,学生自发组织的公益性社团经常深入农村、深入社区,为环境保护等公益事业和病、残、贫困等弱势群体提供长期性的志愿服务,足迹遍布全区20多个市县。

绿色沙龙协会组织的绿色行动队――“广西医科大学大学生绿色营”,每年都组织学生开展暑期环保实践活动,走进金秀大瑶山、左江之行(关注白头叶猴)、红水河生态考察。宁养义工、助残家教、阳光志愿队,是青年志愿者协会三大品牌活动,从医学生本色出发,走进社区,为弱势群体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医学生合作营联合广西9所大学开展115场艾滋病同伴教育,向大学生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直接受益人群达到4000人次以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