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志愿者:为北京奥运留笔精神遗产

2008-04-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斯敏 我有话说

对着镜子,自信地抬头;扬起嘴角,露出“七颗半牙齿”。练习微笑,已经成了北京大学朝鲜族姑娘金香梅每天的必修课。就在不久前,她得到消息:北京奥运会赛会志愿者录用通知已由奥组委下发,即将送达她和伙伴们的手中。“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是奥运最美的表情。”金香梅自豪地说。

与金香梅

同行的,是一支规模庞大的志愿者队伍。“10万名赛会志愿者、40万名城市志愿者、百万名社会志愿者,以及20万拉拉队志愿者、近千万人次文明观众将服务于北京奥运。”共青团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奥组委志愿者部部长刘剑介绍说。

在奥运离我们越来越近的时候,志愿者的身影已成为最鲜活的“奥运元素”,跃动在社区、街道、“好运北京”测试赛现场,在任何需要帮助的地方。

“奥运志愿者队伍包含了各年龄段、社会各层次”

离北京奥运会只有三个月了,城市志愿者的报名仍如火如荼。从136万到150万,仅四月下半月内,报名人数就攀升了近15万人之多。“城市志愿者的报名今年6月底截止,可很早之前就已远远超出了40万人的实际需求量。”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据奥组委统计,从2006年8月28日启动北京奥运赛会志愿者报名至2008年3月31日截止,共有112万余人提交申请,其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97.87%,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79.9%。

回忆起同学们报名参加赛会志愿者的情形,中国政法大学大二姑娘孙芳用了“万众一心”来形容:“没有人组织,可一问才知道,在第一时间,我们全班同学都报了名!”北京交通大学学生周东平告诉记者,中国申奥成功时,还是高中生的他就立志要考到北京,为奥运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刘剑告诉记者:“目前的奥运志愿者队伍包含了各年龄段、社会各层次,其中年龄最大的10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6岁。”

志愿者的激情,不只激荡在北京。2007年1月19日,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京外省(区、市)赛会志愿者报名启动。2007年3月28日,港澳台侨外赛会志愿者报名启动。最终报名情况是:京外省(区、市)29.2万、香港同胞0.7万人、澳门同胞0.2万人、台湾同胞0.3万人、华侨华人2.8万人、外国人2.2万人。“虽然最终每个省(区、市)只能有100名志愿者直接为奥运会服务,但大家踊跃报名,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和志愿精神的高潮。”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首席专家、奥林匹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生导师任海说。

“带着思想做志愿服务,非常充实”

“你们会推轮椅吗?”

在北京市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一个简单的问题难住了志愿者们。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大三女生陈晖悦自告奋勇地上前体验,“轮椅好沉,转弯时不听使唤!”走了一圈下来,她“状况”频出。

“推轮椅时,要用双腿的力而不是用臂力,步态均匀平稳;拐弯时,一个小交叉步就够了,不要用胳膊猛拧……”培训老师对症下药,耐心演示着推轮椅的技巧。

这里是第三期“残奥会骨干志愿者春季轮训班”培训现场。两天内,120余名来自各高校的骨干志愿者接受了残奥英语、无障碍基本知识、助残技能、团队精神培育等多项培训。

说起2008年春节前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骨干志愿者冬训营,孙芳至今念念不忘。她向记者展示了其中一天的作息时间表:6:30―7:00,体能训练;7:00―7:45,早读、早餐考;8:30―12:00,志愿者服务用语及心理支持;14:10―17:30,场景模拟训练;17:30―18:00,晚餐考;19:00―21:30医疗演练,晚就寝考……“培训的每天都很累,但非常充实,我们找到了顽强拼搏的劲头和精诚团结的团队精神。”同样从冬训营走出的城市志愿者张晶晶说。

京外志愿者的培训,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2008年4月12日至16日,由京外30个省(区、市)及港、澳、台、海外选拔的260名骨干志愿者齐聚北京,进行了综合培训。“时间虽短,但我们所学的内容都是‘浓缩的精华’。”来自成都体育学院的志愿者李逸洲说,成都也已在当地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志愿者系列培训,这次赴京,他和同伴专门带了摄像机和照相机,把培训细节都拍摄下来,带回去作为当地志愿者的权威教材。

“我们非常重视志愿者培训,赛会志愿者报名启动的同时,培训就开始了。我们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通用培训教材,组建了志愿者培训专家队伍。”据刘剑介绍,奥组委制定了通用培训、专业培训、场馆培训和岗位培训四类培训计划与教材。目前,培训工作正循着书本培训与社会公益实践相结合、集中面授与网络自学相结合的途径大规模推进。

“之所以重视培训,是因为我们一直提倡‘带着思想做志愿服务’。”刘剑强调,“志愿者不但要有热情,还要有一定的知识技能;不能只凭借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做志愿者,还得提高自身素质,能够随机应变;懂得处理突发事件,有自己的判断。这样,才能达到志愿服务的‘三个满意’:‘服务对象满意’、‘使用部门满意’、‘志愿者本人满意’,也才能用我们的志愿服务,换来大家的微笑。”

“好运北京,我们为奥运练兵”

清晨四点不到,北京大学大一学生唐俊杰就钻进了“鸟巢”地下一层。在2008“好运北京”马拉松公开赛的三天赛程中,他们成为首批进入国家体育场服务的志愿者。“我的岗位是贵宾车离场引导。每天站七八个小时,很累,很寂寞,但我们始终保持微笑。因为这一瞬间的表情会印在车里人的脑海中,这一瞬间,我们代表着中国。”唐俊杰骄傲地说。

和唐俊杰一样,大部分赛会志愿者的工作都是平凡而琐碎的。“如果你认为志愿者的身份能带来刘翔的签名,能与运动明星‘零距离’接触,那就大错特错了。”北京体育大学奥林匹克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奥组委志愿者部培训处处长孙葆丽说,志愿者没有特权。这一点,很多志愿者体会颇深――

“作为餐饮服务志愿者,我离美食最近,却也最远。每天,我们都是最后吃饭,别人坐着我站着,别人吃着我看着。”

“我的岗位远离场馆,七天的比赛,我没有见到一个运动员,但每天为一线的志愿者们做后勤保障,他们都叫我‘志愿者的志愿者’。”

刘剑介绍,迄今已有33000名志愿者参加了“好运北京”体育赛事的志愿服务,赢得了各国运动员、贵宾、媒体、观众和广大市民的高度评价。“这是奥运赛事来临之前最好的练兵。”刘剑说。

同时,赛场之外的大练兵也相继展开。“好运北京”体育赛事期间,大批城市志愿者走上街头,提供信息咨询、应急帮助、语言翻译等服务。结合北京推出的728个志愿服务公益实践项目,社会志愿者们也自发行动起来:在加油站,他们向车主赠送车友版微笑圈,宣传节能减排、绿色出行;在大型公共场所,他们组织起志愿者扒防队、巡控队、处置队;近10万名社会志愿者伸出双手,组建起“应急献血志愿者队伍”,筹建千人固定稀有血型库……

“奉献,体验,成长。”已经在奥组委工作了半年的孟亮用这三个词概括了自己担任北京奥组委前期志愿者的体会。

“对于没有入选赛会志愿者的人,也有奉献奥运的机会。”刘剑表示,志愿者是没有门槛的。“志愿者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职业,只要有服务他人、奉献奥运的热心,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志愿服务。比如90多岁的学者季羡林老人现在是北京志愿者协会的名誉会长,他自己制作了一个竹夹子,用来夹地上的废纸、落叶,清洁环境。”刘剑说,像在社区净化环境,在车站主动排队,做文明观众,等等,都是大家力所能及的奉献。

“做快乐的志愿者,用奉献传递价值”

随着一系列奥运主题活动的展开,全社会志愿服务的热情也在膨胀。人民网最近的一项有关奥运志愿者形象的调查显示,近95%的市民表示希望或愿意成为奥运会志愿者。

对此,刘剑分析说,志愿服务虽然在中国开展得比较晚,但随着公众参与意识的提高,已经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首先是志愿服务热情的不断高涨。记者了解到,在“奥运志愿者”的身份出现以前,就有许多志愿者活跃在社会各领域,比如大型博物馆、图书馆等。“另一方面,志愿服务本身不再是一种单向奉献,而是深化为一种内心需求。”刘剑说,“每个志愿者都是一个和谐因子,志愿服务是和谐社会的需要,是精彩奥运的需要,是需要帮助的受众的需要,也是志愿者本人的需要。因此我们工作的原则,就是塑造志愿服务的‘愿动力’,即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愿望和动力。”

接受采访的志愿者们也不约而同地表示:“我们在提供服务的同时还在收获知识,收获精神食粮,实现自身价值。奉献让我们感到快乐!”金香梅动情地说:“以前我认为,志愿活动只是行动层面上的付出,现在才感到,只有一颗柔软真诚的爱心才能成就奉献。志愿者的幸福感是持久而深刻的。”

与此同时,志愿者团队的服务精神和团队文化,也在促进志愿精神的升华。北京科技大学在志愿服务中提出了“人人都微笑,个个惊叹号”的团队文化和“一直坚定,一点轻松”的“惊叹号”精神。惊叹号上面的一竖,引申为“意志坚定”;下面的一点,则阐释为“一点轻快”,整体寓意就是愉快地工作,坚定地服务。“我们每个志愿者都要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惊叹号,留给服务对象一个惊叹号!”曾服务于“好运北京”女篮邀请赛的胡凇宁开心地说。

孙葆丽对志愿者们寄予了厚望:“志愿者的奉献,一定会在奥林匹克历史上留下一笔无形的精神遗产,这对我国志愿精神的弘扬是大有好处的。”

志愿精神在神州大地上传递,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也在稳步建立。

2007年12月5日,《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正式实施。“这表明,志愿者们的行动,已经对我国志愿服务体系的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刘剑说,“通过奥运会提升我国志愿服务水平,为国家发展留下制度化的精神遗产,是我们的长期目标。因此,我们一直注重开展奥运志愿服务成果转化工作。”他表示,2008年奥运会后,500个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将作为奥运会的重要遗产长期保留,成为首都公共服务的窗口。此外,还会通过志愿服务系统、公益项目和志愿学术组织等,长年累月地调动社会中志愿服务的热情。

作为中国奥运志愿者的独特创意,微笑圈已伴随着奥运志愿者的脚步走入千家万户。红、蓝、黄、黑、绿五色微笑圈手环分别被赋予乐于助人、学习进取、文明礼仪、诚实守信、保护环境五种象征。(资料照片)

▲奥运志愿心乐团成员、最小的志愿者、六岁的五胞胎献出自己的歌声与微笑。

(资料照片)

▲社会志愿者教路人用手语说“你好”。(资料照片)

▲在4月20日“好运北京”2008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男子组比赛中,李柱宏以2小时15分32秒的成绩夺得亚军。图为两名志愿者扶起刚刚冲过终点的中国选手李柱宏。新华社记者郭大岳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